3月28日,重慶市潼南區小渡鎮,機器轟鳴聲響不斷,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重慶段)基礎工藝試點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
31號塔基下,國網重慶建設公司現場項目經理姜斌正扯着喉嚨指揮設備運轉。“我們建設中採用了‘智慧物聯感知系統’,實現了全機械化作業,這在重慶的輸電線路工程中還是頭一次。”姜斌大聲地告訴記者,這是首個落戶重慶的特高壓工程。
就在10多分鐘車程外的銅梁區少雲鎮高碑村,銅梁1000千伏變電站新建工程現場,好幾輛挖掘機正忙着進行場平施工。這座變電站在電壓等級、變電容量、建設規模等多個方面,創下了重慶電網變電站歷史之最。
推進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
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是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明確的重點輸變電工程,被納入《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3年重大項目清單》。項目建成後,可將四川西部清潔水電通過特高壓交流電網輸送至成渝負荷中心消納,加快推進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有利於實現川渝電力餘缺互濟、電網共建共享,為兩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隨着我市印發《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一系列事關川渝能源協同發展的重大項目正在快速推進。市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地共同謀劃了川渝能源重大項目20個,總投資達9000億元。
“近年來,川渝在水電開發、頁巖氣開發、儲氣庫、天然氣管道以及能源終端設施建設等領域開展了多方合資合作,能源互保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該負責人&&,如今,四川水電每年送重慶電量達200億千瓦時左右,枯水期重慶火電送四川電量約5億—8億千瓦時。兩地天然氣也實現了平峰互保,並基本實現天然氣管道“一張網”。2022年四川凈輸入重慶天然氣量約37億立方米,迎峰度冬期間,重慶相國寺儲氣庫上載川渝環網調峰氣量約3.3億立方米。
一系列瓶頸等待突破
與此同時,川渝能源高質量發展也存在一系列瓶頸等待突破。
據了解,隨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一步加速,預計到2025年,成都、重慶最大用電負荷將分別達到2600萬千瓦、3500萬千瓦,存在一定的電力供應緊張;區域天然氣需求快速增長,迎峰度冬期間天然氣供應仍將緊平衡;基礎設施建設尚有短板,煤炭運輸通道的運能不足、運價偏高;能源産業鏈還有待完善等。
共同打造成渝綠色交通走廊
對此,川渝兩省市已制定&&相關行動方案,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川渝一體化能源保障體系。
例如,在清潔能源基地方面,兩地將穩步推進四川“三江”水電基地開發,建設一批風電、光伏基地,共建川渝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産能基地。川渝電網一體化方面,兩地將加快建設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推進川渝一體化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共同加快論證藏電、西北電入川渝。能源儲備方面,兩地將規劃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和一定規模新型儲能電站,共建西南地區百億立方米級儲氣調峰基地。
川渝還將共同打造成渝綠色交通走廊,並着手推動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向第三方公平開放,支持高標準建設重慶油氣交易中心;共同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建立電力、天然氣、成品油、煤炭等能源運行保障協作機制;加大關鍵能源科技攻關,強化産業鏈協作配套,形成一批“川渝造”的能源産業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