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內核研發團隊正在討論産品方案。(受訪者供圖)
企業名片
雲內核智能科技公司
重慶雲內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杭州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重慶成立的全資子公司,是一家物聯網操作系統提供商。目前該公司核心産品iSysCore IIOS已經在多個製造行業企業的物聯、智能製造、數據分析等業務場景中落地。
2020年,該公司成為重慶市科技型企業,同年進入重慶市工業互聯網和智能製造服務商資源池,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入圍重慶市重點軟體企業名單,2021年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和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揭榜挂帥”項目榜單三“工業操作系統+工業App應用平台開發”的牽頭資格。
“到底能不能做?不行的話我們就換供應商了。”2021年12月的一天,客戶打來電話,向位於兩江新區照母山的重慶雲內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雲內核)下“最後通牒”。
彼時,在渝成立不久的雲內核還寂寂無聞,亟需一筆大單來打響品牌。上述業務標的額不大,但客戶在業界大名鼎鼎。拿下它,對於市場開拓而言,以一當十。
但這卻是一個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按照常規操作辦法,需要新購置上百台服務器,僅硬體成本就上百萬元,加上軟體、人力及管理成本,幾乎是客戶預算的十倍。
要麼捨棄訂單,要麼“賠本賺吆喝”。不過,雲內核卻通過科技創新,用幾十萬元做成了幾百萬元才能辦的事,不僅低成本完成訂單,還由此在業界聲名鵲起。它是怎麼做到的?12月9日,記者對這家企業進行了採訪。
信息“搬運工”的苦惱
雲內核資深技術專家何曉傑介紹,客戶的主營業務,涉及大量設備點位的服務與管理。着眼於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效率,客戶擬為每個設備安裝一個移動智能終端,及時採集設備位置信息,並回傳至後&&數據中心。這樣一來,客戶就可隨時掌握設備的位置,便於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不過,囿於保密需要,這些設備的點位信息,除了客戶自己,即便是雲內核這樣的大數據中心及操作系統供應商,都不允許知曉。
通俗地説,設備的點位信息,就像一個包裹,裏面裝的是經度、緯度、高度等數據,雲內核不能打開包裹,只負責收集、運輸包裹,然後去掉包裹上發件人、收件人等信息,再按照包裹上的説明書所標注的信息分類辦法,讓操作系統對這些位置信息進行管理。更麻煩的是,這些説明書都是客戶自己寫的,可能字跡潦草,甚至夾帶各種方言。
打開包裹,把數據取出來交給計算機處理,其實不難,難就難在“運輸工”要按照説明書的要求進行操作。用行業裏的話來説,就是用不同的腳本語言寫了不同的代碼。
計算機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誕生了上萬種計算機語言。負責為每一個設備的數據包裹打包的人,都可能使用不同的編程語言。大量的設備也就意味着可能會有大量的語言被使用,同時也不排除會出現過時的、冷門的或偏門的語言。
顯然,對於雲內核這樣的初創型企業,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來覆蓋這樣的業務場景。
從電腦游戲中獲得靈感
雲內核技術團隊提出一個“笨辦法”——通過腳本語言解析器來實現對腳本語言的理解與執行。
但是,可能出現的多種語言,對應着無法枚舉的解析器數量,勢必因安裝大量解析器而導致機器成本大增。同時,對於如何判斷是何種腳本語言、調用何種解析器,也會帶來巨大的工作量。面對由此帶來的數百萬元新增成本,客戶直搖頭。
硬體買不起,就只能在軟體上下功夫。但在網絡上找了個遍,連功能類似的軟體産品,都沒有找到,焦頭爛額中,何曉傑打開電腦游戲,以此來紓解心理壓力。沒有人能想到,在游戲中,他竟然找到了靈感。
原來,電腦游戲的盈利模式之一,就是在游戲中插入運營頁面、活動頁面,以引導用戶參加活動並産生消費。專門負責游戲編程的技術團隊在程序開發時會留下接口,運營團隊只需要通過一段簡單的腳本代碼,就可以輕輕鬆鬆把需要運營的內容接進去。
不過,運營團隊的人,可不是專業的編程人員,他們寫出來的代碼大多不標準,甚至會出現各種錯誤。如此不專業的操作,卻絲毫不會影響他們在游戲中插入運營的內容。
打比方説,專業的編程人員講的是普通話,而非專業人員講的是各種各樣的方言。普通話和方言的“鉚合”,秘密即在於一個中間的翻譯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不同的語言都被翻譯成了同一種。
如獲至寶的何曉傑在公司找了一間小辦公室,把自己“關”起來,兩個月“不問世事”,終於寫出了一套允許各種語言架設其上,且都能被翻譯為一種特定的計算機語言還能正確執行的工具軟體。
客戶被要求在此工具軟體內編寫上述説明書,由此一來,不管對方使用何種計算機語言編程,最終被執行的,都是被翻譯後指令,可以被操作系統正確識別。
又從港口運行中獲得啟示
一個實現多種語言翻譯的工具軟體,把包裹上的説明書自動轉換為操作系統可識別的信息指令,不再需要人為操作,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時,也無需在服務器上部署各種語言的解析器,只需要部署這個翻譯工具軟體,大大節省了部署成本。
但新的難題又出現了。巨量的信息湧來,服務器由於機器數量有限、單機吞吐量有限、對每一份代碼的處理效率有限等各種原因,經常出現卡頓甚至死機,客戶體驗非常不好。這就好比,港口已經改造好了,但每天有上萬艘船舶前來裝卸,港口容量再大,也還是吃不消。
要提升港口貨進貨出的效率,關鍵要減少中間環節,特別是那些通關報關的繁雜程序,能省則省——雲內核技術團隊從船舶想到港口,又從港口運行中獲得啟示,開始着眼於系統優化。
最終,他們找到了新的辦法,即在腳本代碼執行前,先進行“編譯”操作,讓腳本成為原生程序,可以直接在操作系統層面利用硬體來運行,而不是依託於翻譯工具軟體來執行,效率提升上百倍。經此一役,服務器的卡頓現象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最終通過了客戶的驗收。
一家初創型企業為求生存而開展的科技創新,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成果。目前,該創新成果已經申報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調研組成員:張永才、張紅梅、曾立、陳鈞、吳剛、黃光紅、白麟、王天翊、楊駿、夏元、申曉佳、廖雪梅、楊永芹、賀子桓
執筆:吳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