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中國茶”申遺成功,重慶茶有什麼機會?

  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重慶作為西南地區茶葉主産地之一,在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方面也頗具特點,“中國茶”申遺成功,將會給重慶茶葉産業帶來什麼影響?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我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知名茶企負責人等。

  申遺成功是中國茶葉文化自信的體現

  重慶日報:作為茶業從業人員,如何看待“中國茶”申遺成功?

  苗偉(重慶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長、苗品記茶業董事長):“中國茶”申遺成功是中國茶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縱觀全球茶葉發展,紅茶是主流,尤其是英式紅茶,市場上70%以上的消費群體都喜愛紅茶,中國茶在世界上的佔比相對來説比較低,但隨着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等因素,“中國茶”的國際地位也在慢慢提高。

  申遺成功後,“中國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標準,比如什麼樣的茶是中國茶,它包括哪些範圍等等。

  謝宇(市農業農村委經作處處長):“中國茶”申遺成功也意味着中國茶葉傳統生産技藝及茶文化得到世界的高度認可,可以讓重慶乃至中國很多地方的非遺茶技藝和習俗,借助這次機會走上世界舞&。

  重慶茶葉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

  重慶日報:目前重慶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情況怎樣?

  謝宇:“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採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本次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有相關的44個項目,此次雖然重慶茶葉沒能入列,但它也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

  近年來,重慶把茶産業納入全市十大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進行重點培育,全市有35個産茶區縣,茶園面積105萬畝,茶葉産量5萬噸,毛茶産值超過45億元。基本建成渝西特早名優茶、渝東南高山名優茶葉和三峽庫區生態有機茶三大茶葉優勢産業帶,初步構建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三茶融合”的現代茶産業體系。

  同時,永川秀芽手工製作技藝、巴南茶葉製作技藝、城口雞鳴貢茶傳統製作技藝等十二種傳統制茶技藝被納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全國“百縣·百茶·百人”茶産業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先進典型評選中,“永川秀芽”“南川大樹茶”“秀山毛尖”等奪得“百茶”典型榮譽。

  張節明(重慶茶業集團董事長):巴南茶葉製作技藝其實就是巴南銀針的手工制茶技藝。它起源於明代,當時明代在巴縣有兩大貢茶,其中之一是八條茶。

  巴南銀針是在八條茶核心製作工藝基礎上,不斷地精進和改良。它有兩尖一圓、身披白毫的特點,所以被稱作銀針,其製作工藝在重慶傳統制茶技藝中極具代表性。

  重生産端輕消費端導致缺乏市場影響力

  重慶日報:重慶在傳承和保護傳統制茶技藝和習俗上還有哪些短板?

  張陽(茶語網創始人):目前重慶的茶葉品牌在全國來説影響比較小,當然我們有一定的品牌基礎,包括永川秀芽、南川大樹茶、秀山毛尖等一些地方品牌,但是影響和規模都比較小,比起蘇州碧螺春、安吉白茶、西湖龍井就差得很遠了。

  究其原因,在於我們重視茶葉生産端,忽視了茶葉市場終端的培育。

  苗偉:重慶茶産業重心還是放在茶葉基地建設上,對茶文化,也包括茶葉店、茶館這些銷售終端的投入是微乎其微。而在沿海一些發達地區,像廣東,他們除了重視建設茶葉基地外,還會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茶葉文化和品牌建設上,政府通過培育一些叫得響的茶餐廳,來提升品牌知名度。

  苦練內功抓住機會“借船出海”

  重慶日報:“中國茶”申遺成功對“重慶茶”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機會?

  張陽:中國茶”申遺成功之後,國家勢必會&&一些有利於茶行業發展的政策,這有利於重慶的特色茶走向世界。

  而要苦煉內功就需要做好三點:第一是農殘標準要符合國際出口的要求,不能只看國內市場;第二是關注非茶類茶産品的國際化或者開闢海外華人市場,比如武隆老蔭茶,完全可以成為重慶火鍋的絕配搭檔,借助重慶火鍋的知名度去闖市場;第三是文化培育,非遺是技藝和文化的共同體,技藝要有特色,文化也要形成完整的表達方式,要在茶俗、茶藝、茶宴中挖掘重慶的特色茶文化。

  謝宇:“中國茶”申遺成功,重慶要統籌做好茶産業、茶科技、茶文化這篇大文章,以弘揚茶文化為關鍵,紮實推進茶文旅深度融合。

  一是狠抓茶文化資源發掘。支持涉茶院校、行業組織等圍繞“巴渝特早”“四川中小葉群體種”和“南川大樹茶”等三大品種及資源,開展茶文化內涵研究和挖掘;

  二是狠抓茶文化科普教育。開展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等活動,舉辦鬥茶大賽、茶文化節、採茶節、茶品鑒等茶事活動,推動茶消費,發展茶經濟;

  三是狠抓茶文化載體建設。重點支持茶館行業協會&&地方性行業標準,對茶館、茶莊、茶葉營銷店面改造升級,推進茶館業連鎖化、國際化、品牌化發展。培育茶産業服務集中區,打造茶文化特色商貿鎮和特色街區;

  四是狠抓茶文旅融合發展。開展渝茶文化傳承人、傳統工藝制茶工匠培育和認定。促進“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推進“茶+旅游+”、“茶+生態+”,建設一批茶文創精品。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17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