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忙碌的守護者——方艙醫院醫護人員二三事

  11月15日,悅來方艙醫院,前來報到的醫護人員們正在集結。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11月25日,迎龍方艙醫院,下班後醫護人員正在自我消毒。

  11月23日,迎龍方艙醫院,醫護人員正忙着佈置方艙裏的設施。本組圖片由記者鄭宇攝/視覺重慶

  “22號連軸轉,沒來得及寫記錄,今天一起吧!”

  “提前一個半小時出發,害怕工作強度高,低血糖,匆忙吃了點東西,坐上了凌晨4:30的班車……”

  以上內容,摘抄自重醫大附三院健康管理中心護士王楠楠的抗疫日誌。11月22日,1993年出生的王楠楠隨隊進駐迎龍方艙醫院B5方艙。她的日誌,簡單記錄着自己在方艙內的工作內容:為患者發放早飯,採集核酸,監測患者體溫變化,發放藥品……

  日誌,也記錄着每一位進入方艙的醫護人員的初心:護理好每一位患者,讓大家順利出艙……

  “媽媽,阿姨們靠在凳子上睡覺”

  11月24日凌晨3點,悅來方艙醫院N6號方艙。

  大部分患者已進入夢鄉,卻有一對母子在説着悄悄話。

  “媽媽,大白阿姨們靠在凳子上睡覺。”

  “那你覺得他們辛不辛苦呀?”

  “辛苦呀。”

  深夜,為何這對母子還不入睡?

  原來,幾分鐘前,小男孩跑到了方艙護士站,“大白阿姨,我肚子餓睡不着……”

  “好的寶貝,你等一下,阿姨給你找東西吃。”重醫附屬兒童醫院當班護士何利平找來一些小零食塞到孩子手裏。

  回到母親身旁的小男孩,悄悄地告訴母親,自己看到“大白阿姨”都是靠在凳子上睡覺。

  也是在11月24日,重醫附屬兒童醫院醫生牛臻就在N8號方艙內為一名患兒順利完成了擴肛處理。

  原來,患者因先天性肛門閉鎖,一個月前才完成相關手術,為了避免術後肛門瘢痕攣縮造成肛門狹窄,通常術後兩周就需要進行擴肛,但由於疫情影響,患兒遲遲無法復診。

  “如果是平時還是比較簡單,但在方艙內實施還是比較具體。”防護服、護目鏡、面屏,讓簡單操作不再簡單。細緻、溫柔、耐心,在渾身濕透後,牛臻終於順利完成孩子的擴肛處理。

  “你不要再講話了,趕緊休息一下”

  11月24日清晨6點,進入悅來方艙醫院N2號方艙的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大學附屬中心醫院)護士夏敏和同事們就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7點的時候,轉運來了很多患者,門口的錄入登記工作搞不贏,我們就去支援。”4個小時裏,平均一分多鐘完成一名患者的信息登記、引導患者進入方艙,夏敏來來回回奔波着,“防護服很悶,喘不上氣,面屏上又全是霧氣,看不清楚,一不小心就摔了……”

  中午12點半,換班出艙的夏敏和同事們摘下口罩,臉上全是深深的勒痕,很多人的鼻梁和耳朵也磨破了皮,被汗水浸入就疼。

  醫護人員的付出與艱辛,許多患者都看在眼裏。

  前幾天降溫,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心內科護士傅茂一早進入N2號方艙,就帶着隊員們挨個詢問患者是否需要添加被褥,一一登記後再挨個為患者送上被褥,緊接着又為患者分發早餐、送物資,一刻都沒有停歇。

  一個出現發熱症狀的患者來到傅茂身邊,正想詢問如何進行物理降溫,卻發現半蹲在墻角的傅茂大口喘着氣,護目鏡上全是水霧。患者心疼地説:“你不要再講話了,趕緊休息一下。你們一天忙這麼多活路,實在是太累了。”

  “感謝你們,每天來來回回當我的柺棍”

  11月23日,悅來方艙醫院S1號方艙裏,重醫附二院神經內科護士李燕一瘸一拐地挪到了護士站,靠着一張椅子坐下,此前扭傷的左腳踝再次腫脹酸痛。

  “進方艙之前腳崴了。沒得事,走慢點就行。”方艙工作卻容不得李燕“走慢點”,每小時巡查病區,每四小時為患者測量生命體徵,每天清晨要為艙內800余名患者進行核酸採樣,緊接着為患者分發餐食……一天下來,李燕在方艙內的步數就超過兩萬步。

  S1號方艙內有一位年紀稍大、行動不便的患者,又患有前列腺增生,每天都要到衞生間20余次。

  “他拄着拐杖上衞生間不方便。”於是,李燕和同事們就主動當起了患者的“拐杖”,扶着患者到衞生間門口,再扶着他慢慢回到病區。

  “感謝你們,每天來來回回當我的柺棍。”看著護士們為自己和其他患者奔波忙碌着,這名患者心疼不已,“大家都不容易,你們也要照顧好自己。”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17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