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設計效果圖。(重慶大學供圖)
如何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這對高校、科研單位和機構來説,都是一大難題。
今年以來,重慶大學已轉化科技成果100項,轉化經費達6000萬元,吸引投資超3億元。
重慶大學究竟如何做到的?日前,重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權益讓渡
打消“不願轉、不敢轉、不能轉”顧慮
“要不是學校推出的新政策,我們或許就打了‘退堂鼓’。”談起自主研發的光纖多維智能感知技術,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教授朱濤很是感慨。
2010年,朱濤帶領團隊開始進行光纖多維智能感知技術研究。歷經8年,在2018年,該項技術已可實現長距離範圍內溫度、應變、振動、形變信號的高精度監測、位置判定以及入侵事件的智能識別,解決了分佈式光纖傳感領域的三大技術瓶頸。當時,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這一研究成果的多個指標都具有領先優勢。
“但是,這項技術遲遲不能進入市場轉化。”作為項目帶頭人,朱濤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當時,朱濤教授面臨的困境帶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重慶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呂學偉告訴記者,“高校科技成果屬於職務發明。因為其所有權屬於單位,高校科研人員想要轉化成果,一方面要涉及一系列流程和手續,另一方面又存在國有資産流失的風險。所以,科研團隊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存有‘不願轉、不敢轉、不能轉’的顧慮。”
2018年底,作為全市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試點單位,重慶大學制定並實施《重慶大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提出“權益讓渡”轉化模式。
什麼叫“權益讓渡”?呂學偉解釋説,“權益讓渡”是一項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即對於允許轉讓的科技成果,由學校評估並收取一定比例的資源佔用費後,將成果所有權讓渡給完成人或賦予完成人長期使用權,由完成人自主實施轉化。
“通過這種改革,讓科研人員有更大的自主權,可以放開手腳,在合理評估風險的基礎上可能享受到更大的收益,從而激發他們創新的積極性。”呂學偉説。
“當時,我對我們的研究成果非常有信心,而且有學校政策的支持,我們決定放手一搏。”抱着這樣的信心,朱濤團隊湊足了294萬元,向學校交納資源佔用費,獲得該技術的長期使用權。
通過成果作價入股和融資,該項技術獲得四川院士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引導基金領投14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加上團隊知識産權作價4200萬元,投後總估值達5600萬元。今年5月,朱濤團隊註冊成立重慶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依託該技術研發出“t系列”光纖智能感知産品,為長輸管道、火災預警、橋隧監測、航空航天等領域提供先進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近年來,重慶大學不斷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在“權益讓渡”的基礎上,將成果轉化列入職務評聘指標體系和績效核算指標體系,有力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截至今年9月,全校已有10個項目、80余項專利通過權益讓渡,賦予完成人科技成果所有權,合同金額達9800余萬元。
平台打造
讓“科學家做科研,合夥人做轉化”
“沒有專業人員的幫助,我們的成果就不會那麼快落地。”日前,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護士長陽仁美、護士謝敏雪在接受採訪時説道。
9月底,她們兩人領銜研發的“多功能康復帶項目”成功與合作方簽署技術許可協議,合同金額達500萬元。據悉,這是重慶大學自2018年以來,單個專利許可金額最高的成果轉化項目。
“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高校院所的科研團隊來講,他們並不擅長做成果轉化,這就需要專業團隊的加入。”重慶大學副校長李劍説。
2018年底,重慶大學成立重慶重大知識産權運營有限公司,成為西部地區首家由高校全資建立的專業從事知識産權運營管理、成果轉化與産學研服務的公司。
“我們定位自己是科研團隊的‘成果轉化合夥人’。”重慶重大知識産權運營有限公司負責人説,作為學校重點打造的知識産權與成果轉化服務平台,他們提出了“八步法”轉化流程:挖掘專利富礦、“一對一”拜訪、評估商業價值、達成合夥關係、設計商業模式、精準推薦項目、參與商業談判、組建項目公司,為科研團隊提供從想法到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全流程服務,達到“科學家做科研,合夥人做轉化”的效果。
與此同時,重慶大學還成立以校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的知識産權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指導下,相關職能管理部門與重慶重大知識産權運營有限公司、重慶大學專利中心等市場化服務機構共同形成集戰略決策、管理維護、創新研究、運營服務、轉移轉化為一體的知識産權與成果轉化管理服務體系,為學校和政、企、事業單位提供“項目全生命周期伴隨式運營模式”。
據悉,重慶大學已成為首批國家知識産權示範高校、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重慶重大知識産權運營有限公司已和10余個科研團隊構建“成果轉化合夥人”關係。其中,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的首個成果轉化項目——中藥配方飲品,去年1月上市訂單就突破2000萬元。
重慶重大知識産權運營有限公司還積極“走出去”,服務中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南大學、深圳大學等10余家高校院所的80余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服務主戰場
構建“1+5”新型科研創新體系
“目前,重慶大學着力構建‘1+5’新型科研創新體系,服務科研主戰場。”李劍解釋,“1”為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這是管理部門;“5”為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國家聯合研究院、技術轉移研究院、産業技術研究院5個實體機構,為科研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組織保障和資源支撐。
“同時,我們也在進一步強化創新主體培育。”李劍稱,該校正積極建設重慶大學科學中心,培育建設超瞬態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綜合性實驗平台,推進量子物質、未來芯片、合成生物學等高端共享原始創新平台建設,打造科技創新成果策源地。
未來,重慶大學將把優勢學科和創新資源調整聚集到科學城核心區域,推動促成技術成果在科學城轉化,構建起以學校為主體、政府為支撐、市場為導向、企業為應用、政産學研相結合的成果轉化體系,推動學校科研團隊從原始創新到應用實踐的全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