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筍殼畫教室裏,李思飛在指導同學們利用筍殼作畫。新華網 彭博 攝
筍殼是竹筍生長時期的保護殼,會隨着竹筍生長而自然脫落變為肥料。這樣隨處可見的廢品卻成為重慶涪陵中學教師李思飛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和畫作材料。
筍殼畫,並不是在筍殼上作畫,而是通過對筍殼進行剪裁、拼接,創作出一幅幅筍殼貼畫。當初選擇用筍殼作畫,是因為李思飛發現當地竹林遍地,筍殼較多,一方面可以實現對筍殼的廢物利用;另一方面,筍殼具有金屬般的光感,能起到較佳的裝飾作用。
在學校的筍殼畫教室裏,同學們在李思飛的教導下,將不同樣式、不同紋路的筍殼挑選出來,再根據需要將筍殼修剪為或圓或方的小圖案,經過一個個小圖案的粘貼拼接,很快,一幅筍殼畫就製作完成。
盛放的鮮花、編竹筐的阿媽、翠綠的青菜頭、展翅欲飛的小鳥......巧手之下,每一片筍殼都在熨燙着色的過程中發生着蛻變。
李思飛介紹,筍殼畫製作工序十分複雜,整個製作工序全憑手工完成,筍殼鑲嵌畫採用純天然竹木為原料生産,着色採取熨燙方法為主,作品形色不變,能長期保存。
每一幅筍殼畫,都融合了雕刻、繪畫、書法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目前增福鎮初級中學校已有40余名師生加入筍殼畫這項非遺文化的學習傳承中,師生共同創作筍殼鑲嵌畫近百幅。
李思飛在竹林中撿拾筍殼。新華網發(熊鵬 攝)
熨燙筍殼。新華網發(熊鵬 攝)
李思飛在利用筍殼作畫。新華網發(熊鵬 攝)
學生在製作筍殼畫。新華網發(熊鵬 攝)
筍殼畫作品。新華網 彭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