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7月15日,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召開。會議提出,要持續增強産業引領功能,加快構建市場競爭力強、可持續的現代産業體系,不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持續增強科技創新功能,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助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如今,主城都市區在産業引領和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將採取哪些措施?重慶日報記者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做客重報圓桌會暢談發展思路。
主持人:
重慶日報記者 申曉佳 夏元
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張亦築
訪談嘉賓:
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 董建國
市經信委黨組書記、主任 藍慶華
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 明炬
加快推進“雙核”聯動聯建,促進産業升級提質
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董建國&&,從全局來看,目前主城都市區産業升級引領區建設成效明顯,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強勢突破。
例如,主城都市區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戰略性新興産業保持快速增長,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持續提升,今年1至5月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11.5%。國家“東數西算”重慶數據中心集群啟動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累計達到16個。
同時,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提速發力,金鳳實驗室等17個項目投用。全域創新格局加快構建,兩江協同創新區累計引進新型研發機構46家,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啟動建設碳捕集與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位於主城都市區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達到88個。
下一步,全市發展改革系統將從四個方面發力。
首先是加快推進“雙核”聯動聯建。要立足主城都市區“極核”地位,推進主城都市區與成都“共投共建”“相向協作”“共同爭取”三類項目合作,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現代産業體系、科技創新資源、城市服務功能和社會公共政策互聯互通,加快形成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其次,要加快促進産業升級提質,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資源。要積極培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世界級産業集群,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軟體産業、信息服務業等,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市場競爭力強、可持續的現代産業體系。引導重點市屬國企參與區級産業園區項目建設,做大做強一批關鍵産業園。要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繼續推動科學城與大學城融合發展,促進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建設,助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此基礎上,要抓好重大項目建設。要搶抓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機遇,加快交通、城市更新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提速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推動投資放量。創新投融資改革,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爭取更多政策性信貸支持。
同時,還要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要強化重大改革系統集成,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分類推進以區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要強化市級統籌,推動重大産業和重大功能設施布局“一張圖”、重大基礎設施“一張網”。引導區級協同,支持抱團發展,完善“一區兩群”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
抓好“新賽道”,構築有助於新興産業集聚的一流産業生態
市經信委黨組書記、主任藍慶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更為鞏固,是近一年來主城都市區産業發展的最大亮點,其特點體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産業規模持續壯大。2021年主城都市區完成規模工業産值2.4萬億元,佔全市規模工業産值比重達到92%,今年上半年規模工業産值同比增長10.5%。
二是産業能級不斷提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新車型在銷售市場表現搶眼,核心環節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慶造”單車均價提高至10萬元以上;電子信息産業“芯屏器核網”鏈條進一步優化完善,新興産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裝備製造、消費品、生物醫藥等行業亦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三是産業創新縱深推進。成功獲批西南地區首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稱號,孵化出一批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累計培育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11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3家。
四是産業布局更為優化。中心城區向高端化服務化轉型,建成10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集聚14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台;主城新區實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工業投資佔全市比重超過六成。
五是産業協同進一步深入。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製造業協同,落實“一區兩群”對口協同,推動了産業轉移、園區共建和互採互供等合作新方式。
接下來,市經信系統將圍繞推動全市建成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的發展要求,突出抓好以下“新賽道”——
首先是培育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抓好“大小三電”、汽車電子等關鍵環節引進培育,引導燃油車配套企業加快轉型,建好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成渝“三走廊”等應用場景,完善充換電、加注氫和車路協同等設施體系,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産業的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
其次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集群,通過推動“芯屏器核網”補鏈成群,壯大集成電路規模,健全玻璃基板、液晶面板、顯示模組産業鏈條,加大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等新型智能産品引育力度,壯大電子元器件規模,實施軟體産業“滿天星”行動,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高地和中國軟體特色名城。
再次,要培育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增長點,推動軌道交通、智能製造等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發展,建設高端合成材料、綠色建築材料等新材料産業鏈條,加快生物醫藥、數字醫療器械等醫藥産業發展,培育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新興産業。
此外,要構築有助於新興産業集聚的一流産業生態,聚焦企業“選種”“育苗”“專精特新”等關鍵環節,全面推動産業鏈、創新鏈“雙鏈耦合”,健全“研究院+産業園區+基金”“專精特新”企業全成長周期生態體系,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長性企業。
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明炬介紹,近年來,市科技局通過加快優化創新版圖、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科技與産業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推動主城都市區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目前,主城都市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7%,高出全市0.46個百分點,研發投入、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合同額分別佔全市94.1%、91.7%、98.3%、99.1%。以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作為戰略支撐,輻射帶動主城都市區科技創新資源優化布局,形成科技特色,科技創新效率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下一步,市科技局將持續圍繞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目標,內激活力、外引資源,努力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着力實施市區科技協作計劃。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版圖,按照“一區一平台”差異化布局創新資源,避免同質化、低水平競爭。
二是着力引進創新資源。加快推進引進機構落地建設,針對性引進優質創新資源,重點引進一批一流大學、大院大所和頭部企業,大力匯聚高水平創新人才團隊。
三是着力開展重大科研攻關。聚焦智能技術、生命技術、低碳技術三個重點領域,採取部市聯合、市區聯動、産學研協同方式,組織實施工業軟體、核心器件、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重大研發計劃,着力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加快推動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
四是着力推進科學城和大學城融合發展。以建設綜合性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為載體,推動人才、技術、成果、資本雙向流動,並向主城都市區拓展布局,提升成果轉化效能。
五是着力發展科技金融。優化重構科創基金,採取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構建種子、天使、風險投資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創業投資體系,發展壯大科技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