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州城江瀆街碼頭。本組圖片選自《重慶近代城市建築》
黑與白,對立又統一,是最基礎的抽象色彩。哲學家眼裏,黑色意味着永恒的沉默,白色意味着無盡的可能。在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歐陽樺筆下,黑白線條勾勒出了質樸而雋永的鋼筆畫,這些畫記錄了時光長河裏那些大多都已湮沒的重慶建築。日前,它們被結集成書,以《重慶近代城市建築》之名出版問世。
其實,早在2010年,《重慶近代城市建築》第一版已經與讀者見面,並在2011年斬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一等獎。那麼,時隔12年推出的新版有何新意?用鋼筆畫記錄重慶近代建築背後有何故事?為何會堅持幾十年專注於這項創作?帶着這些問題,重慶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歐陽樺。
學術著作可以更親民
在重慶曆史、人文、藝術出版領域裏,《重慶近代城市建築》的表現形式無疑是獨有的。第一版問世後的如潮好評,歐陽樺有注意到,而且身邊讀者對這本書的興趣也是能感覺到的,“這説明近一二十年來,重慶市民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來龍去脈越來越關注,對了解城市和城市歷史建築有強烈的願望,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我的書恰好在讀者與城市建築之間充當了傳播媒介。作為一本學術著作,它改變了板着面孔、居高臨下的固有印象,成為建築專業人士、文史工作者、繪畫愛好者,以及普通城市居民都能閱讀、也願意閱讀的有趣書籍。身為作者,我對此感到欣慰。”
歐陽樺介紹,2022版與2010版相比有不少變化:“首先增加了不少讀者感興趣的內容,尤其是城市景觀方面的,對重慶老城的一些標誌性景點,市民所熟悉的典型場景都有新的畫面充實進來;同時,書中章節略有增減,增加了繪畫感、時代感、藝術性更強的新圖;另外,書籍裝幀設計方面變化很大,版式大膽、輕鬆、活躍、新穎,讓學術著作變得更親民。做出這些改變的目的是以更豐富的內容、更有價值的資料、更有趣的畫面,回報讀者的厚愛。”
在努力讓作品親民的同時,歐陽樺也強調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在城市中,原汁原味的古建築鳳毛麟角,難以見到。若是做研究,還需要到圖紙堆中去查找資料。而近代建築大都距離時間並不那麼久遠,城市中還有不少存在,甚至還在使用,這些建築物是城市的一部分,我們看得見、摸得着,便於實地考察、記錄、研究。但因城市快速發展也讓其數量急劇減少,我們需要加快調查研究的步伐,在此基礎上抓緊進行保護和利用,使負載着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的歷史建築成為我們城市的文化背景。用鋼筆畫來記錄,也是一種學術的嘗試。”

綦江東溪老街。
每幅畫背後皆有故事
為何會想到用鋼筆畫的形式來記錄建築呢?歐陽樺&&,自己執教於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學生都要學習鋼筆畫技巧,作為將來設計工作中繪製草圖、收集設計資料的一種輔助手段。“我一直參與鋼筆畫的教學工作,所以自然而然習慣用鋼筆畫這種繪畫形式來表現建築。另外,從繪畫的角度看,鋼筆畫的黑白色調沉穩、凝重,既有歲月的質感,又有藝術的美感。很多讀者對鋼筆畫也感興趣,用鋼筆畫表現建築可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
幾十年過去,歐陽樺已經記不太清自己用鋼筆畫的第一座老建築是哪。不過他坦言,起初畫老建築時也感到困惑,“當時我對建築物結構的認知很膚淺,再加上線條單調,形態枯燥,一不注意很容易畫成機械製圖的效果,難以激起繪畫創作的熱情。因此,為了把房屋建築畫出趣味,表現出一定的藝術性,我也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磨練、思考,一邊畫一邊摸索總結經驗。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後,逐漸有了一些起色,描繪建築也比較有信心了,畫出的建築也能為大家所接受。”
歐陽樺説,能夠支撐他一路堅持下來的原因,除了老建築本身之美外,還在於他所描繪的每一棟房屋背後,幾乎都有故事。“比如訪問道門口的劉義凡住宅時,居住於此的老人總説該建築在民國時期曾是銀行,底層還有金庫,但又説不出到底是什麼銀行。直到有一次,裏面一個房間搭建的外墻拆除時,發現老墻上貼着一張發黃的紙,寫着‘四行聯合辦事總處’幾個大字,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抗戰時期遷到重慶的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等組成的聯合辦事總處這個重要的金融機構,就在這棟結構複雜的洋樓裏面。”
還有一些建築,在歐陽樺看來尚存未解之謎。“江津吳灘鎮的楊氏住宅,內部空間處理很奇特,與大多數本地老式民居完全不同。而且房屋中的隔墻的製作方式也與平時見到的川渝地區夾壁墻、板壁墻迥異,是一種全新的墻壁,既隔熱又防寒,成本也不高。直覺告訴我這棟建築很有故事,但遺憾的是,訪問了多位老人始終未能打聽到房屋主人信息。我還會再去探尋,相信會找到滿意答案。”
對話作者>>>
當代建築 要與山水之城和諧共生
重慶日報:你最想給讀者推薦的重慶近代建築有哪些?
歐陽樺:重慶近代建築比較集中的是渝中區小什字的新華路和打銅街一帶,比如美豐銀行、中國銀行、川鹽銀行、交通銀行及川康置業銀行等優秀近代建築。另外,南岸的龍門浩、下浩一帶也集中了重慶開埠時期外國洋行、商務樓、倉庫等各類建築物。20世紀50年代的優秀建築則集中在文化宮、大田灣和大禮堂一帶,主要有重慶人民大禮堂、文化宮影劇院、大田灣體育場、重慶體育館、文化宮大門等。這部分建築是在當時條件相當困難的情況下修建起來的。現在來看不管是建築規模、材料的運用還是建築藝術質量都非常高,是重慶極為寶貴的建築文化遺産。
重慶日報:你認為重慶當代建築與近代建築相比有哪些新特點?
歐陽樺:重慶當代建築體量更巨大,往往一棟建築就可以把一座山遮擋。但要注意的是,當代建築與城市街道空間的大小和尺度不協調時,容易讓人産生壓抑和無助的感受。有的公共建築外形誇張,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震撼,但巨大的空間趣味性不夠,難以讓人接近。當然,好的建築物一定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歲月的打磨,也許二三十年或百年後,現在我們覺得一般的建築物,終究會顯示出令人驚嘆的美感。
重慶日報:對於當代建築與山水之城和諧共生,你有何建議?
歐陽樺:新的城市建設應該在廣大市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前提下進行,新的建築要對其高度和基地位置作整體的控制,不能讓城市新增的建築物破壞了美麗山水之城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