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用過華為手機,但你是否知道,華為手機芯片裏“藏”着來自重慶郵電大學的信息通信技術成果。
重郵受到華為青睞的,還不限於此。
最近一份在網絡流傳的華為2022年校招目標院校名單上,重郵作為僅有的3所“四非”(非985、非211、非雙一流高校、非雙一流學科)院校上榜。
實際上,在信息通信領域,重郵的“江湖地位”很高,擁有一個顯赫的身份——“中國數字通信發祥地”。這得益於重郵通信與信息工程學科建設幾十年來的積澱。
這個學科究竟有好牛?近日,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重郵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進行了採訪。
“二度北上”參與TD-SCDMA標準研發
國産3G標準TD-SCDMA,在中國電信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提及這一標準時,很多人知道大唐電信集團,殊不知重郵團隊也參與其中。
1998年,時任重郵儀表所所長的鄭建宏,負責組建了一支8人的3G科研團隊,前往北京與大唐電信的科研團隊一起開展TD-SCDMA研發。
中途,因研發短暫中斷,團隊從北京返回重慶。但1999年10月,鄭建宏又帶着一支科研團隊再度北上,與大唐電信聯合開發TD-SCDMA終端實驗樣機。這一次,他們的隊伍從原來的8人增加到43人。
2000年5月,TD-SCDMA標準被國際電信聯盟正式確定為世界3G標準之一。2001年2月,大唐電信與重郵合作開發的終端實驗樣機實現了物理層通話。
6月23日,鄭建宏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段“二度北上”的經歷,讓重郵的科研團隊實現了3G研究領域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也讓這支原本缺乏工程實驗經驗的隊伍積累了豐富經驗,推動通信與信息工程學科建設。
自主研發首枚0.13微米的TD-SCDMA手機基帶芯片
2003年10月,在北京國際通信展上,重郵獨立研製的TD-SCDMA(TSM)手機通過西門子和大唐電信的基站打通了各種電話,標誌着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世界第一部TD-SCDMA(TSM)手機樣機研製成功。
這一次“驚艷亮相”,讓重郵備受矚目,同時也接到了國家發改委下達的一項更重要的任務——研發TD-SCDMA手機基帶芯片。
鄭建宏坦言,最初,他們找到一家深圳企業合作,但研發芯片的風險太大,一段時間後,這家公司選擇了退出。無奈之下,他們只有硬着頭皮繼續做。
在合作過程中,重郵的科研團隊掌握了芯片製造工藝流程,逐步建立起從前端設計到流片、再到封裝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産業鏈。
2005年10月,重郵成功開發出世界首枚採用0.13微米工藝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TD-SCDMA手機基帶芯片“通芯一號”,引起轟動。業界普遍認為,“通芯一號”標誌着中國3G通信核心芯片的關鍵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憑藉這一技術成果及其背後代表的科研實力,重郵通信與信息工程學科的“江湖地位”更加穩固。
2009年,重郵將部分芯片IP技術成果轉讓給華為海思。時至今日,這些成果還在華為手機上應用。
從“&前”到“幕後”讓智能電表實現分鐘級抄表
走進重郵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的一間實驗室,記者看到,這裡的兩排陳列櫃中,擺放着很多“寶貝”——從種類繁多的芯片及手機樣機,到服務2008北京奧運會的上網卡,再到智能電表通信模組及樣機,凝聚了這支科研隊伍幾十年來的心血,也見證了通信與信息工程學科的發展。
2021年,“通信工程”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榜單,在世界排名51-75位。
“現在我們不再直接做‘看得見’的芯片,主要精力轉向做‘看不見’的芯片IP,從‘&前’轉到‘幕後’,但這是芯片的核心知識産權。”作為學科帶頭人的鄭建宏,正帶領團隊為國家電網開發新一代智能電表的寬帶微功率傳輸系統芯片IP。
他稱,現在家家戶戶改裝智能電表,每家每戶用了多少電,電表是否出現故障,所有信息都會傳輸到小區的信息集中器,再傳輸到國電信息中心。那麼,信息傳輸是否高效準確?這對技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由我們自主開發的寬帶微功率傳輸系統,傳輸速率比現有電網微功率傳輸速率高出400倍,支持1500個網絡節點,具有傳輸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可以讓智能電表實現分鐘級抄表計價。”鄭建宏介紹,由他牽頭完成的“工業級電力通信核心芯片關鍵技術及規模化應用”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電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相關成果今後將應用於國家智能電網的芯片及整機開發中,推動能源互聯網綠色低碳發展。
打通理論與實踐的壁壘培養學生工程思維
産學研合作過程中積累的豐富工程實驗經驗,被應用於科研中,也被應用於教學中,這也成為通信與信息工程學科培養的人才成為“香餑餑”的重要原因。
據統計,該學科本科生一次性就業率達90%以上,超過一半就職於世界500強企業或行業龍頭企業;碩士研究生就業率達98.5%以上,超過1/3就職於華為、中興、中國移動、海信等知名企業。
“我們以培養‘夯實理論基礎、增強創新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尤其注重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壁壘來培養學生。”重郵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負責人、副校長陳前斌教授&&。
在他看來,作為一門工程學科的學生,特別是研究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跟着導師開展課題研究,參與新技術、新産品的研發全過程,從而兼具理論基礎和動手實踐能力。
“我讓學生參與産品設計,會讓他們先問問自己,設計的産品是否成本足夠低,能否快速上市,能不能賺錢……總之一句話,要讓他們擁有工程思維,並且讓工程思維貫穿産品設計的全過程,這才是行業需要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鄭建宏説。
今年春季,不僅是華為,大疆、騰訊等知名企業都以20萬元到50萬元不等的年薪,向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的應屆畢業生遞來“橄欖枝”。鄭建宏帶的2022屆研究生辛龍坤,手上已經拿到五六個企業offer(錄用通知)。
實際上,通信與信息工程學科培養出來的學生,創業也是一把好手,目前創辦企業數量在全校佔比達到1/3。
“‘十四五’時期是重郵‘世界一流學科攀登計劃’奠基期。”陳前斌&&,他們將推進6G、空天地一體化等前沿技術研究,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打造特色優勢學科群。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與市場相結合,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完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聯合培養等方式,培養更多“夯實理論基礎、增強創新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