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皇華島:三峽庫區的一顆璀璨明珠

皇華島與江水、江邊半島構建出“心”字。 (忠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四面江灘合,一洲煙樹橫……萬里長江奔流至忠縣,與沿線的獨珠半島、三峽港灣、雞公咀半島相擁相合,構成壯美開闊的大地景觀,仿若“書寫”出一個巨大的“心”字,而皇華島恰如“心”頭那一點。

  6月22日,忠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皇華島是三峽庫區“中心點”,又是山城防禦體系中的唯一島城,是三峽庫區重要的文化遺址,獨特的地理區位條件和豐富的人文生態價值,在此匯聚一“心”。

  “我們將認真保護好皇華島得天獨厚的生態本底,加強對島上歷史遺存的保護修繕,讓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該負責人説。

  三峽庫區的地理中心

  清晨,雲霧霞光中,皇華島宛如江中仙島,若隱若現。

  皇華島距忠縣縣城約6公里,位於長江黃金水道重慶段的中心點上,東距三峽大壩、西到江津鼎山均為340多公里,是三峽庫區地理位置的中心;武陵山余脈與大巴山余脈也交匯於此,成為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的聯結點。

  皇華島狀如心形,175米水位線島域面積0.8平方公里,145米水位線島域面積1.42平方公里。據了解,皇華島在《水經注》中被稱為“江浦”,後稱黃華洲、黃華水。忠縣是南宋宋度宗趙禥即位前的封地,當時叫“忠州”,宋度宗登基後,年號鹹淳,升忠州為鹹淳府,後府治遷往江中黃華洲,即現在的皇華島。

  “皇華島有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厚的人文底蘊和獨特的歷史價值。”忠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皇華島擁有自然的洲島生態系統,是三峽庫區江河庫塘濕地和島嶼小微濕地的典型代表,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皇華城是長江三峽重要遺産地,其獨特的營城智慧以及結合島內地形開闢的梯田,體現了宋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在生態環境、經濟社會、藝術審美等方面極具研究價值。

  去年,重慶&&《“三峽庫心·長江盆景”跨區域發展規劃實施方案(2020-2025年)》,要求忠縣用好用足生態和人文兩個“寶貝”,對皇華城以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統籌考古遺址公園和自然濕地公園要求,統籌島內與島外一體化布局功能項目,打造考古遺址公園,引領“三峽庫心·長江盆景”建設。

  一座自然濕地公園

  皇華島地勢由島周向內逐漸抬高,形成島周陡坡、島中緩丘的地形特徵,島內總體呈現“一圈濕地、一坡密林、一壩良田”的生態格局。島上原生態老林區是長江三峽片區典型的亞熱帶闊葉混交林,林相健康豐富,行走其間,令人心曠神怡。

  “皇華島同時具備水、陸以及消落帶濕地三種生態系統特徵,是‘三峽庫心’獨有的自然洲島濕地。”忠縣濕地保護管理站負責人介紹,皇華島擁有大面積形態各異的濕地,是以河流濕地、島嶼濕地、庫塘、稻田和人工渠係等構成的自然與人工複合濕地系統,“島嶼濕地特徵顯著、形態自然,是我國水庫消落帶濕地和島嶼濕地的典型代表。”

  2015年,忠縣對皇華島消落帶開展保護修復工作,逐步構建起喬灌草搭配、顏色豐富多彩的生態屏障。同時,在島上設置了濕地公園的標誌、界碑、界樁等標示物以及科普文化展示牌,新建了科普宣教中心和訪客中心,充分展示皇華島濕地生態特點和自然人文景觀。

  過去,皇華島是一個完整的建制村,有近1000名居民,主要以捕魚為生。三峽移民搬遷後,忠縣依託稻田種植濕地植物,建設梯田小微濕地景觀,與島上現有的溝、渠、堰、塘、井、泉、溪等島嶼小微濕地體系形成網絡,構成了島嶼生態系統——島嶼小微濕地群。未來,依託全島獨特的小微濕地景觀,忠縣還將在島上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引導市民參與濕地生態保護建設。

  2016年,皇華島順利通過國家林業局專家組驗收,正式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現在,島上擁有植物358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12種;野生動物329種,其中國家和市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

  一座考古遺址公園

  皇華城是扼守長江的戰略要地。公元1277年底,皇華城毀於戰火。

  除了南宋軍事及生産生活設施遺址,島上目前還有晚清村落遺址、古墓群、摩崖題記、明清石刻等人文景觀。從2016年開始,忠縣聯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啟動皇華城考古工作。

  “皇華城也有一座叫‘朝天門’的城門。”忠縣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考古工作基本厘清了城址沿革變遷、布局結構與功能分區,發掘了形制特別的一號城門、七開間大型房址,以及宋代以後五個階段連續使用的農田遺跡等一批十分罕見的重要遺存,“多為既往山城考古所未見,在中國宋元時期城址考古中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

  考古結果顯示,皇華城整體保存較好,目前已重點發掘一號城門、馬堃亭等9個片區,清理揭露房址、排水溝、墓葬等各類遺跡350余處,出土金、銀、銅、鐵、骨及陶瓷類文物標本1200余件(套)。

  據介紹,相比同類遺産,皇華城還具有四個方面的重要特徵和價值:一是“四面江灘合,一洲煙樹橫”的特殊地理環境,是宋元(蒙)山城防禦體系中唯一的島城;二是度宗潛藩的獨特歷史地位,忠州因之升鹹淳府,“一城、一府、一帝”為城址增添了厚重歷史底蘊;三是城址較好地保留了宋末以來的原始狀況,明清及晚清以來沒有大規模破壞重築,具有高度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四是城址保存了一批規格較高、規模較大、形制特殊的建築遺存,部分發現可填補宋元(蒙)山城乃至中國城市考古的空白。

  2021年,《江浦遺珠——皇華城宋元(蒙)遺址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展》在忠州博物館開始展出。

  “考古為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和科學依據。”忠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皇華島屬於《“三峽庫心·長江盆景”跨區域協同發展(忠縣片區)農文旅産業總體概念性策劃綱要》的重要組團,目前編制形成了《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立“一環六區”游賞結構,着力打造城門入口展示區、考古遺址展示區、軍事體驗區、耕讀體驗區、衙署展示區、水岸濕地體驗區,形成遺址保護與展示、生態保育、風景游覽三類分區,“將皇華島打造成為人文魅力島、生態示範島、風景旅游島。”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77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