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區華岩鎮民安華福社區的“就業超市”,讓許多居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工作。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着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國人權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
近年來,我市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危房”改“新房”
改得居民喜洋洋
近日,記者走進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一幅美好和諧的生活“畫卷”映入眼簾——
整齊的人行街道、統一的青磚色小洋房,草木茂盛的生態花園,孩子們在小區嬉笑奔跑,老人們則坐在黃葛樹下乘涼……
很難想象,曾經的邢家橋社區是出了名的臟亂差:墻體霉變脫落、撐着雨傘如廁、線纜交錯如蛛網……不少居民只得選擇搬離。
對68歲的陳重徽來説,沒有安全感是她搬家的主要原因。
在邢家橋社區居住了20多年,陳重徽在這裡有很多好鄰居、好朋友,搬家對她來講,是一萬個捨不得。
“但住着不安全啊,真的不搬不得行了!”陳重徽説,自家住在頂樓,漏水極為嚴重。一次,臥室的墻頂因長期浸水,直接垮塌落到床上。
“幸好當時沒得人哦,不然後果不堪設想。”陳重徽説,不僅如此,房子裏外電線、電閘裸露,特別是夏季用電高峰期,電閘跳閘,電線火花四濺就成了常事。
2017年,陳重徽在兒子的勸説下,作出了搬家的決定。然而,她怎麼也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邢家橋社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房不僅穿上“新外衣”,內部也進行了“精裝修”,墻面重新粉刷,衞生間、廚房煥然一新,各類裸露在外的管線也重新布局。
“現在好幾個人想買我這套房子,我都沒同意!”陳重徽説,這麼漂亮的房子,她要搬回來自己住,繼續和熟悉的老鄰居們在一起,每天既充實又開心。
“現在這裡的房子不僅租金漲了,還很搶手!”正在花園裏和鄰居們喝茶的張文志告訴記者,社區改造前,租客大都是上門看一眼便沒了下文。“現在不僅有了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是滿滿的喲!”張文志喝着手中的茶,笑着説。
家門口的就業超市
讓居民端上“新飯碗”
“換個新工作,換份好心情!”近日,走上新崗位的羅昭明心情很不錯。這不,下班路過自家樓下的就業超市,還特意進去和工作人員打了個招呼。
47歲的羅昭明是九龍坡區華岩鎮民安華福社區居民,一個月前,他還在為換工作的事煩惱。“我本來在一家摩配廠上班,結果廠要搬到渝北去,那就離我家太遠了!”羅昭明回家和妻子商量後,決定辭職。
離職第二天,羅昭明便來到自家樓下的就業超市諮詢,正巧遇到每週三定期舉辦的“每週一聘”專場招聘活動,他向前來招聘普工的重慶蟠龍印務有限公司投遞了簡歷,並很快通過面試。
“我現在從家到公司走路只需十來分鐘,每月有4000多元工資,公司還買了五險。”羅昭明認為,在家門口就能精準找到工作,對老百姓來説是件大好事!“有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日子才過得踏實嘛!”羅昭明笑着説。
而對30歲的聶靜靜來説,既能照顧小孩,又能有一份穩定收入,還能交上一群好朋友,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聶靜靜的工作地點,在離就業超市不遠的巧手夢工坊,主要負責新娘頭飾的製作。
“我是個全職寶媽,兩個孩子上學後,我就閒了下來。”聶靜靜説,她想找一份離家近,工作時間自由,能照顧娃娃的工作,但先後找了幾份工作都不合適。
“你願意來我們巧手夢工坊試試嗎?”就在這時,聶靜靜接到了民安華福社區工作人員電話。抱着試一試的想法,聶靜靜進入巧手夢工坊工作。
現在,她做頭飾的手藝越來越嫻熟,每個月也有了3000多元的穩定收入。聶靜靜説,巧手夢工坊裏大部分都是全職媽媽,她在這裡交到了很多好姐妹。閒時,大家就一起在公園散步,接孩子放學,每天幸福感滿滿。
社區建食堂
居家養老充滿幸福味道
“我今天打個兩葷一素。”
“芙蓉蒸蛋多給我打點,我太喜歡吃了!”
每天中午11點過,住在南岸區銅元局街道芭蕉灣社區的老人們便陸續走進社區食堂,打一份香噴噴的熱飯菜,坐一起邊吃邊聊天。
食堂不算很大,但乾淨衞生,透過窗戶,可以看見廚師們忙碌的身影。“每天的菜品都不同,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口味清淡,很適合我們老年人。”75歲的刁忠容婆婆和老伴都是食堂的常客,老兩口習慣坐在靠門的位置,各自打了一份10元的兩葷一素套餐。
回鍋肉、番茄丸子、炒南瓜、炒豆干……刁婆婆和老伴每頓共享6個菜品,僅花20元。
“飯菜分量很足,價格也實惠。”刁忠容説,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還可以優惠3元,最近搞活動充500元送80元,算下來就更划算了。
來社區食堂吃飯的,大多是附近居住的老年人。飯後,老鄰居們都會坐在一起聊天。這樣一來,食堂也逐漸成為大家聚會交流的&&。
而對於年輕人來説,社區食堂也讓常在外工作的他們安心了不少。“平時總擔心父母買菜做飯太累或者吃得不夠好、不夠新鮮。”35歲的楊倩説,社區食堂建成後,母親步行5分鐘就可到達,每天打包新鮮美味的飯菜回家和生病在家的父親一起吃,讓她放心了許多。
臨近下午1點,刁忠容和老伴準備回家,出門前她告訴記者,社區食堂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的惠民服務,既貼心又暖胃,希望食堂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