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滿載電子産品、機械零件、日用百貨等貨物的中歐班列,6月23日緩緩駛出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駛向1萬餘公里外的德國杜伊斯堡。
作為我國首條中歐班列線路,中歐班列(重慶)迎來新的里程碑——開行量突破10000列。
從1到10000,中歐班列(重慶)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每月僅開行1列,到每天開行超10列;從最初單一的IT産品,到涵蓋上千種貨物;從單向去程線路,到擁有穩定運行線路近40條,通達亞歐近百個城 市。
6月23日,中歐班列(重慶)第10000列列車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等待發車。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然而,在班列開行初期,一道道難題卻橫亙在面前。
貨物每到一個國家都要開箱檢查,手續繁瑣;沿途溫差極端時達70攝氏度,不少産品無法承受;鐵路運單無法像海運運單一樣具有金融屬性,給貨主造成較大資金壓力……
作為“先行者”的中歐班列(重慶),承擔起創新探索的重任,創造出多項創新成果。
在相關部委和部門的支持下,中歐班列(重慶)率先形成了“五國六方”鐵路聯席會議和跨國海關協調機制,促進跨國鐵路運輸和通關便捷化;率先研發控溫集裝箱、海關和鐵路共用的“關鐵通”電子鎖,破解沿途低溫和安全難題;率先迎來回程班列,實現所有中歐班列回程貨“零的突破”;開出第一單“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首次賦予鐵路運單金融屬性,大大減輕企業資金壓力……
“這些創新成果有力助推着各地中歐班列的發展。”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漆丹説。
6月23日,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鐵路工作人員從中歐班列(重慶)第10000列列車旁走過。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中歐班列是奔跑在“一帶一路”上的“鋼鐵駝隊”,如今已成為撬動我國西部內陸地區開放發展的杠桿。
“曾經,重慶等西部內陸地區國際物流周期過長,難以融入國際産業分工。中歐班列開通後,西部地區可以直接參與國際産業分工,融入國際産業格局。”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李敬説。
作為重慶經濟支柱之一的電子信息産業,就與中歐班列密切相關。中歐班列開通後,吸引數百家全球電子信息上下游企業陸續落戶,助推重慶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産業基地之一。
6月23日,中歐班列(重慶)第10000列列車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駛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對於沿線國家和地區而言,中歐班列也為其提供了共享中國市場紅利的新機遇。
依託中歐班列(重慶)整車運輸項目,保時捷、奧迪西南地區常態化分撥中心等重要項目相繼落地重慶。此前,進口整車分撥中心多設在沿海地區,這些車企為何選擇深居內陸腹地的重慶?
奧迪中國區相關負責人&&,海運抵達中國西部往往要兩個多月時間,快捷的中歐班列有利於歐洲汽車品牌開拓新市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在海運、空運受阻的情況下,中歐班列憑藉安全高效的優勢,成為“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國發往歐洲的國際郵件大量積壓。中歐班列(重慶)成為“一帶一路”上的“新郵差”,為疏運積壓國際郵件開闢出一條新通道。
2020年4月3日,中歐班列(重慶)成功開行全國首列國際郵包專列,並在疫情期間持續運行,2020年共疏運國際郵包1670標箱。
6月23日,中歐班列(重慶)第10000列列車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駛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公司共通過中歐班列發運集裝箱超過1000個,中歐班列幫我們克服了違約風險。”華碩電腦西南區品牌總監路宏説。
“在複雜形勢下,中歐班列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抗擊疫情、提振經濟輸送‘中國力量’。”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