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從首屆重慶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收穫了啥 聽聽這些獲獎學生代表的心聲

  談及參加本次大賽的收穫和心得,獲獎學生代表&&:評論寫作是擴展眼界、錘煉思維的最好方式,今後,要更加用情、用心、用力銘記和譜寫人民的故事與時代篇章,讓網絡評論出現更多青年理性的聲音。

  一等獎得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楊志遠:

  用好評論的筆去體悟世界,體悟生活

  以文字類評論作品《讓紅色資源成為亮眼名片》獲得首屆重慶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唯一的一等獎,談及獲獎心得,楊志遠充滿了驚喜和激動。他説,能夠獲得這份殊榮,歸功於自己對紅岩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寫作的時候他是一蹴而就,一氣呵成的。

  楊志遠喜歡探究歷史、觀察生活。新聞評論課他尤其喜歡,從沒有落下一節課。在本科導師秦紅雨的指導下,他漸漸對紅岩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期間,他尋訪了不少紅岩資源,收集了大量的史實,主持承擔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動視覺場:紅岩的空間生産研究》,對紅岩文化和重慶紅色資源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楊志遠説,《讓紅色資源成為亮眼名片》這篇作品裏,自己結合了空間的視覺場域,將沙坪壩的城市治理與紅岩文化相結合,體現出獨特的城市記憶。他説:“自己將以‘渝論·青年説’為新起點,繼續用好評論的筆,去體悟世界,體悟生活,寫出更多滿意的作品。”

  西南大學青馬微聲網絡文化工作坊:

  體會到創新潛在的巨大能量

  本次大賽,大部分參賽作品均為個人創作,但也不乏團隊的集體智慧結晶。來自西南大學青馬微聲網絡文化工作坊創作的圖畫類作品《雄關“漫”道來時路,六中全會“宣”新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獲得了二等獎。

  據該工作坊成員之一、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郭嘉儀介紹,青馬微聲網絡文化工作坊下轄於學校黨委網絡工作部,挂靠於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依託成立已有25年歷史的西南大學學生宣講團,建設了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媒體&&,通過網文、漫畫、視頻、音樂等傳播手段,是學校青年學子創新理論傳播的新陣地。

  創作《雄關“漫”道來時路,六中全會“宣”新篇》前,成員們進行了頭腦風暴,集思廣益。工作坊成員們採取了西南大學學生宣講團的卡通形象“小糰子”和“思銘”作為漫畫的兩個主人公,並依據文字內容精心選擇場景和資料,創作出的18幅漫畫,深受讀者喜愛。

  “漫畫的嘗試,讓我們看到了在網絡&&唱響主旋律的新的融合方式,體會到創新潛在的巨大能量。”郭嘉儀和她的夥伴們&&,通過本次大賽,他們深深感受到團隊創造的力量,今後將繼續深入探索新聞評論的表現方式,讓評論更加接地氣。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王瑞琳:

  用情、用心、用力講述更多普通人的故事

  “參加此次大賽並獲獎,這是我評論之路的全新起點。”自己創作的《在一杯涼茶裏感受城市溫情》成為首屆重慶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三件二等獎作品之一,王瑞琳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作為新聞本科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從去年暑假開始,王瑞琳就嘗試評論寫作。在第一篇評論裏,她關注的是外賣小哥。後來,她還寫過草根出身的全紅嬋,寫過烈日下中暑的核酸檢測員……在評論寫作中,她總是更多地關注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人和事。

  通過寫作她也愈發堅信,宏大的時代是由一個又一個微小卻不微弱的個體構成,每一個人群、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有值得深思的社會因素。她説:“身為青年,眼中要有身邊人、身邊事,更要看得到天下人、天下事。”

  王瑞琳説,《在一杯涼茶裏感受城市溫情》創作靈感來源於她在沙坪壩區進行的一次實地走訪調研。在她看來,“評論寫作是擴展眼界、錘煉思維的最好方式。”近一年來,她的新聞評論寫作超過十萬字。她&&,今後,自己將一直用情、用心、用力地講述更多普通人的故事,展現時代風貌。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杜翼:

  從工業遺産保護和開發中汲取創作靈感

  今年在讀博士二年級的杜翼,創作的圖文並茂融媒體作品《關注工業遺産,點亮城市文化空間》獲得三等獎。他&&:對這個結果很滿意,但還有上升空間,下一次大賽再精心製作,爭取拿一等獎。

  杜翼的身上,洋溢着當代青年學子的朝氣。喜歡攝影和攝像的他,在2018年拍過一個三線工業遺産的紀錄片,積累了一些重慶工業遺産的素材。這成為了他此次參賽作品的靈感源泉,讓他的作品能在幾千篇投稿中脫穎而出。

  “我是重慶人,小時候住的地方離這些老廠房、工業遺址也很近,留下了許多童年美好回憶,現在也常常回去看一看,十分關注它們的保護和開發。”杜翼的作品對工業遺産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科普,巧妙地從兩會的相關議題嫁接到對工業遺産的解析,介紹了重慶工業遺産的情況,以及其背後蘊含的社會、藝術、歷史文化價值等內容。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唐亮:

  評論作為一種傳統應用文體,可和新媒體&&結合進行傳播

  雖然學的是枯燥的大數據,但筆下的描繪卻是情真意切。來自重慶城市職業學院的唐亮,用作品《新時代青年有話説》充分展示了評論的力量。

  唐亮平時很喜歡看報紙,喜歡瀏覽新聞網站。尤其是對時政消息,他格外關注。

  唐亮從報紙上看到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周鹿鎮武平村雙料屯殘疾青年黃仁弟,身殘志不殘,不等不靠,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將草莓種植産業做大,書寫了殘疾青年的奮鬥青春。這個報道給唐亮留下深刻印象,也激發了他創作《新時代青年有話説》的靈感。

  “我就是想表達青年學子應該有的自強、拼搏,而不是碌碌無為。”唐亮説。

  唐亮稱,身邊的同學們都喜歡看各類短視頻,它們短小、容易傳播,而評論作為一種傳統的應用文體,也可以和新媒體&&結合,以當下青年學子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希望下一屆重慶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整合更多的媒體&&,做大做強。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75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