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初夏,走上廣陽島,一幅生態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廣陽島四週,一江碧水浩浩蕩蕩向東流,下游不遠處,果園港一片繁忙。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果園港等地考察,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長江生態畫“紅線”——“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隨後,廣陽島所有開發項目被叫停。經過四年的自然恢復和兩年多的生態修復,如今的廣陽島已變為“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

  不僅僅是廣陽島,6年來,重慶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協同保護修復,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系統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

  保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要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保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既是重慶擔起“上游責任”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潛力所在。

  嘉陵江畔的縉雲山脈,是重慶中心城區的綠色屏障。

  一段時間來,由於無序開發,縉雲山生態遭到局部破壞。隨後,重慶對縉雲山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規建築,實施生態搬遷,修復自然生態,謀劃産業升級,逐漸走出了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新路。

  2021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底的45.4%提高到54.5%。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起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218個,佔全市幅員面積的15.4%。9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典型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黑葉猴、林麝、中華秋沙鴨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保護修復的同時,鐵腕治污也從未停止。

  群山之下的江津區德感街道長衝社區,這裡的長衝漁場曾年産羅非魚等苗種1億尾、商品魚197萬餘公斤,但同時也産生了大量黑臭養殖廢水直排璧南河。

  為改善璧南河水質,江津區決定關閉長衝漁場,並對長衝漁場開展清淤、種植蓮藕修復生態等綜合治理。如今,每天8萬立方米溫泉水經太平橋河溝補給璧南河,璧南河相關斷面水質也已提升至Ⅲ類。

  不僅如此,重慶還在全國率先推行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雙總河長”制,率先頒佈河長制地方法規《重慶市河長制條例》,統籌推進責任河流治理保護。

  同時,川渝共治生態環境“一江水”,推進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加強跨界污染協同治理,保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川渝交界處,曾經水質常年為劣Ⅴ類的銅缽河國控牛角灘斷面水質,已穩定在Ⅲ類以上。

  變化,源於2020年9月3日,川渝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及達州、梁平兩地相關部門聯合對跨界河流銅缽河進行巡查,並簽訂《銅缽河聯防聯治協議》,共同投入6.89億元實施57個項目,推進銅缽河水生態環境共建共治。

  2021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20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為Ⅱ類;長江支流總體水質為優,122條河流218個監測斷面中,Ⅰ至Ⅲ類、Ⅳ類和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94.5%、5.0%和0.5%,水質滿足水域功能的斷面佔98.2%。

  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希望重慶廣大幹部群眾團結一致、沉心靜氣,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讓重慶各項工作邁上新&階。

  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良好生態環境都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圍繞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重慶協同推動城市提升和鄉村振興。以山水為骨架,綠色為基底,逐步構建起全域城鄉一體化綠色空間格局,讓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巴山渝水間,一個個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美麗家園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綠意環繞讓城市更宜居——

  6月,雲陽33公里環湖綠道草木葳蕤,碧綠的長江江水蜿蜒而過。這條沿雲陽城區長江兩岸修建的生態綠道貫通前,沿江區域曾有好幾家養殖場,亂搭亂建的鋼架棚隨處可見,一些居民還在岸邊圈地種菜。2018年,環湖綠道建設步入“快車道”,當地政府做好岸線騰退工作,打造出一條條景觀綠帶,生態環境得到整體提升。

  重慶依山傍水,以此為依託,重慶不斷優化中心城區和建成區的綠地布局,搭建起山水相依的綠地通廊,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處處花香”的城市生態。

  田園“新畫卷”,鄉村讓人更嚮往——

  農村要美,必須加強鄉村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升鄉風文明,讓美麗鄉村成為重慶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改廁改水、修路通渠、植綠增景,重慶啟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扮靚了鄉村村容村貌,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大美重慶留住了游客匆匆的腳步——

  奔騰而來的長江、嘉陵江在朝天門交匯,形成重慶中心城區獨特的“兩江四岸”城市空間格局。

  3000年建城史,造就了一座山水底色的歷史文化名城。臨水而居、因水而興,“兩江四岸”成為這座城市的“精神家園”。

  重慶以“兩江四岸”作為城市發展主軸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統籌江、島、岸、城空間關係,修復生態水岸、營造親水空間、提升濱江産業、傳承歷史文脈,朝着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闊步前行。

  城市“顏值”的提升,讓重慶成為最受游客歡迎的城市之一,也讓旅游業成為重慶綠色産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重慶旅游總收入和旅游人數均位居全國前列,旅游業收入佔GDP的28%。

  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2019年4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長江,是物流大通道,也是生態大動脈。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坐落長江之濱的重慶涪陵區如今換了模樣。

  以前,中化重慶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在江邊設廠,副産物磷石膏堆積如山,經濟效益讓企業和地方政府一度難以割捨。2019年10月,涪陵化工全面關停老廠區,生態修復廢渣場。

  昔日“灰漫天”,如今“花滿園”——涪陵化工老廠區變成了深受市民喜愛的濱江公園,小橋流水,滿目青翠。

  不僅是涪陵,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曾因硫鐵礦開採導致土壤和水質侵蝕,方圓10平方公里幾乎寸草不生。經過多年修復治理,如今這片區域森林覆蓋率已超過90%,還變成了AAAA級景區。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賞心悅目的綠水青山就能轉化為助農增收的經濟財富。

  截至目前,重慶累計發展特色經濟林1728萬畝、竹林500萬畝;創建全國森林旅游示範區縣6個、國家森林鄉村156個、綠色示範村1570個、森林人家3700多家、森林康養基地31個。全市林業産業總産值從2015年的662億元,遞增到2020年的1505億元,年平均增長17.9%,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實現雙贏。

  保護生態與發展産業,一頭連着綠水青山,一頭連着金山銀山,要打通兩者間的轉化路徑,關鍵在於以“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為指引,實現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不斷激活綠水青山的富民效應。

  城口的“森林人家”農家樂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鑽進當地大山,住在“森林人家”,避暑、休閒,體驗綠色原生態之美;酉陽兩罾鄉依託金絲楠木,建成了金絲楠木鄉村旅游景區,並與重慶巴渝民宿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18棟獨具巴渝風貌的民宿,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南川山王坪鎮立足特色産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了以中藥材、高山中蜂蜜、鄉村旅游為特色産業的發展格局,以黑葉猴文化為核心,深耕一苦、一甜、一游三大特色産業……重慶在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同時,正不斷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

  “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我們正在建設花園式港口。”6年前總書記在果園港考察時的情形,重慶果園港國際物流樞紐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軍至今記憶猶新。

  如今,船舶停靠果園港,可使用岸電,減少因發電産生的噪聲和廢氣;港口負責接收處理船上污染物,實現生活污水零排放、生産廢水達標排放;建成封閉式運貨廊道,揚塵明顯減少……

  對歷史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歷史;對未來最好的把握,是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重慶必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巴渝大地,書寫新的歷史篇章。

  記者 陳維燈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75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