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聚焦高質量發展|治與護 變與新 減與育——重慶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觀察
2022年06月02日 09:32 來源: 新華網

  編者按: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近年來,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重慶勇擔“上游責任”,堅持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數據顯示,重慶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之城、綠色之城正吸引着八方來客。


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內,荇菜花海美如畫。新華網發(華文峰 攝)

  新華網重慶6月2日電(李元元 韓夢霖 陳雨)初夏,重慶市梁平區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內生機盎然,白鷺、綠翅鴨掠過湖面,斑嘴鴨帶着幼鳥在荇菜花海中嬉戲覓食,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在這裡徐徐展開。

  治與護:候鳥變“留鳥”折射生態之變

  重慶市梁平區濕地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余先懷介紹,2018年,斑嘴鴨第一次被發現到雙桂湖越冬,如今斑嘴鴨從候鳥變成“留鳥”,在這裡開始了繁衍生息。目前,留居在雙桂湖的斑嘴鴨已超過180隻。

  “鳥兒用翅膀為生態環境投票。”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黨委委員、生態所所長雷波分析,雙桂湖內候鳥變“留鳥”折射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這也是近年來重慶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動實踐的縮影。

  據了解,雙桂湖的水質曾因肥水養魚造成湖底淤泥沉積、水體富營養化,一度降至劣Ⅴ類。水是濕地的靈魂,為了讓雙桂湖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美景,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在保障雙桂湖水源水質安全的基礎上,實施環湖小微濕地群生態修復,借助生物溝、雨水花園、小微濕地等生態屏障,對雨水層層凈化,確保入湖水質達標。如今,雙桂湖水質已常年穩定在Ⅲ類以上。

  跟雙桂湖一樣“美麗歸來”的,還有享有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譽的黛湖。曾經黛湖周邊被酒店和農家樂包圍,不少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湖中。2018年,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啟動後,對黛湖邊的大型酒店、農家樂實施了搬遷,拆除建築物1.62萬平方米。同時,恢復水域面積1.79萬平方米,並鋪設環湖步道。如今,黛湖已成為市民休閒漫步的後花園。

鳥瞰修復後的黛湖。新華網 耿駿宇 攝(資料圖)

  “近年來,重慶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力實施長江生態保護修復,走深走實‘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之路,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引領帶動山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吳盛海&&。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數據顯示,如今的重慶,水更清了——2021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8.6%;山更綠了——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4.5%;天更藍了——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6天;土更凈了——全市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9.1%。

  一江碧水,浩蕩東流。通過治與護,碧水、青山、藍天、凈土,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正在長成。

  變與新: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重慶市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曾是中國重型汽車工業的“搖籃”,隨着時代發展,又“黑”又“重”的面貌已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年來,雙橋經開區大力發展以廢物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為主的“靜脈産業”,深入實踐循環經濟,通過産業升級實現綠色轉型,老工業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重慶市中天電子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拆解廠區內,工人們正在進行電視機拆解。新華網 陳雨 攝(資料圖)

  在經開區內的重慶市中天電子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拆解廠區,經過13道工序的拆解,一台廢舊電視機被拆分成了單獨的電源線、電路板、高壓帽、喇叭等數十種零部件。該企業主要對廢舊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進行回收、拆解與資源化綜合利用,每天要處理五六千台廢棄電器電子産品。

  廢棄電器電子産品是集資源性、污染性於一身的固體廢棄物,其中既包括銅、鋁、鐵、塑料等具有較高資源利用價值的材料,又包括鉛、汞、鎘、鉻等重金屬以及多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廢棄電器電子産品的妥善回收處理具有較高的資源價值,但不規範的回收拆解、提取原材料活動則會嚴重污染環境、損害人體健康。”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處長呂俊強説,妥善處置廢棄電器電子産品對助推“無廢城市”建設至關重要。 

  經開區內的另一家企業重慶匯集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每年能“吃”掉20萬噸廢鋼鐵及2萬輛報廢汽車,並拆解出報廢車的零部件,變廢為寶。通過對固體廢棄物“吃幹榨盡”,目前,雙橋經開區循環經濟産業園年産值已超過百億元。  

  雙橋經開區也在發生着綠色蝶變,成為“天藍、水清、景美”的宜居城區。“如今,這裡污水直排‘歸零’、工業燃煤基本‘歸零’,這意味着我們找回了綠色發展的生態底色。”雙橋經開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秦焰説。 

  綠色低碳産業正牽引這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重慶已累計建成綠色園區15個、綠色工廠171家(國家級綠色工廠52家),2021年全市環保産業實現營收超1150億元,比2020年增長10%以上。

  綠色低碳的生産經營方式為重慶企業帶來真金白銀,也讓重慶經濟發展的“含綠量”更足——“十三五”末,重慶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強度)為0.7噸/萬元,較2015年累計下降21.9%,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2021年,重慶碳強度持續下降。

  減與育:綠色生活引領新風尚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重慶,發展的每一步都是書寫“人與自然”的生態答卷。

  家住渝北區寶聖湖街道的市民冉春麗&&,過去拿完快遞,紙箱一扔了事,現在取件後會把快遞紙箱主動拆下放進回收站。使用綠色快遞包裝、購物用環保袋代替塑料袋、點外賣不選擇餐具、出門乘坐公共交通,這些都已經成為重慶市民綠色生活的一部分。

國家首批8個綠色生態示範城區之一的悅來生態城。新華網發(資料圖)

  目前,重慶正推動綠色建築、低碳建築規模化發展,助力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兩江新區悅來片區,集中供熱、供冷,每年可節約燃煤5102.77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721.20噸;江北嘴商務區,綠色環保的“水空調”在夏季將建築物中的熱量轉移到江水中,比傳統空調節能30%左右……

  綠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風,離不開綠色理念的宣導。2021年,重慶通過開展大學生綠色創新學習實踐活動,舉辦“高校生態文化周”,把綠色教育融入高校教育。重慶還走進社區、園區、鄉村、學校,開展環保微宣講,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價值觀唱響巴山渝水的每個角落。

  吳盛海&&,“十四五”時期,重慶將以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到2035年,重慶市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

編輯: 張青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869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