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4月4日電題:“會説話的文物”助力重慶舊城改造
新華社記者李曉婷、伍鯤鵬
自長江北濱拾階而上,踏過百年前的老城垣,沿解放東路西行至白象街,一座座精美建築,講述着重慶老城的繁華往事。走在重慶渝中區南紀門街道,古樸典雅的重慶老城鋪展在眼前。
這裡曾是重慶最繁華的街道,也是不少“老重慶”想“逃離”的地方。
臟亂差、棚戶區、交通擁堵,回憶起多年前的南紀門街道,住戶尹長華搖了搖頭説:“那時,這一片都是矮房子、破房子。”商圈的高樓大廈與這裡的棚戶區形成鮮明對比,眾多建築文物隱藏在棚戶區中,無人問津。
南紀門街道黨工委書記姜軍説,南紀門街道地處重慶“母城”下半城,是渝中區最小的街道,面積僅0.65平方公里,卻擁有19處文物和博物館單位。
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讓文物“開口”,創新講述重慶“母城”記憶,成為渝中區舊城改造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走進位於白象街傳統風貌區的重慶藥材公會大樓舊址,凝聚了中西方特色的閣樓精緻典雅,羅馬柱上的浮雕樣式全部取材於中藥材。早在明末清初,藥材公會大樓所在的儲奇門片區就是重慶著名的山貨藥材集散地,成為鄂、湘、贛、粵連接西南各省的中轉站。作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藥材公會大樓見證了重慶藥材市場的百年輝煌。
姜軍説,對於傳統風貌建築,我們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重在保護、活化與傳承,在保留歷史文化風貌和原生態建築肌理基礎上,拓展公共空間、植入現代業態,促進文化、旅游與居民生活相融合。
如今,以藥材公會大樓舊址為核心,正加快打造醫藥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布局中藥材展示交易、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現場體驗館、藥膳餐飲等業態,推動中醫藥産業與周邊傳統風貌區文商旅融合發展,努力將中醫藥産業發展成為附加展示、旅游、購物、餐飲、體驗多種功能的複合型産業。
“近年來,我們集中對山城巷、十八梯、白象街三大傳統風貌區進行産業升級,在風貌區引入一批具有山城特色、人文底蘊的商業業態,提升了風貌區的人氣。”渝中區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迪兵説。
去年以來,山城巷全面改造,“棚戶區”變人氣“打卡地”;十八梯更新歸來,城市文脈在發展中延續;白象街提檔升級,喚醒重慶開埠文化的商機活力……
與此同時,南紀門街道已投入2.1億元改造16個老舊小區住宅93萬平方米、環境配套整治提升2.53萬平方米,生態空間不斷優化;推進亂堆亂放、亂貼亂畫、亂停亂擺專項整治;對於影響街道形象的勞務市場、舊傢具市場等,根據市場的功能作用和特點逐漸關閉,並加快重點區域環境提檔升級、業態結構升級。
街道美了、文物“活”了、産業興了,記憶中的“煙火重慶”重現。古厝城樓、特色民居、店舖作坊……傳統風貌建築以鮮明的地方元素講述着重慶故事,承載着重慶人最濃郁的鄉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