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生萬物,好雨潤禾肥。素有“巴渝第一大平壩”之稱的梁平區,剛下了一場春雨,萬畝稻田春水盈盈,山水田園徐徐鋪開。“梁山熟,川東足”,傳統産糧大區梁平近年推出的穩産增效“三步法”,為秋季豐收注入了更多希望。
“實現穩産增效,首先要改變傳統農業小、散、亂的狀況,推動規模化種植。”梁平區區長陳孟文説,近年來梁平區依託“三權分置”推動田地“小改大”,使全區8成耕地實現了流轉。
據陳孟文介紹,流轉的土地通過高標準農田改造,不但使耕種面積增加了約5%,還為機械化耕作提供了便利。農民以土地入股實現分紅,並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隊,為種糧大戶提供耕、播、收、儲等服務,傳統農民變成了新型“農業工人”。據統計,去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多元,增速連續多年居全市前列。
“農業要發展,還要在産業鏈上做文章,通過深加工來提升農産品的附加值。”梁平區經信委主任鄧順友説着,將記者帶到重慶奇爽食品工業園生産車間。儘管是中午休息時間,但生産車間內機器運轉不停,工人們穿着作業服在忙碌地工作。
重慶奇爽食品工業園生産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産豆制食品。新華社記者蔣彪 攝
“工業園主要對梁平柚子和豆子進行深加工,將柚子做成柚子汁、柚子酒等飲料,豆子製成豆干、豆筋等休閒食品,由於需求訂單較多,企業正在加班加點趕工。”工業園一名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生産的大豆可製作120斤豆筋,按豆筋的平均價格每斤17元算,一畝大豆深加工後産生的效益提高了兩三倍。
梁平區推動穩産增效,還積極向科技“借力”,依託大數據、智能化,打造智慧農業。在梁平區金帶鎮雙桂村,佔地400畝的重慶數谷農場吸引不少游客觀光體驗。這座由中國農科院參與設計建造的智能溫室,運用農業物聯網、大數據、雲&&,引入國外先進的一體化灌溉技術、溫室種植技術,大大提高了農産品的産量、品質和觀賞性。
重慶數谷農場內,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的蔬菜。新華社記者蔣彪 攝
重慶市數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盧長坤告訴記者,依託重慶數谷農場,公司還大力發展農旅融合産業,利用種植出來的有機蔬菜發展餐飲業,可同時容納1000人用餐,日接待用餐人數最高達700餘人。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着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梁平區委書記錢建超説,梁平作為農業大區,將持續深入推進一二三産業、農文旅産業深度融合,真正把農業發展好、農村建設好,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獲得感和幸福感強起來。(記者韓振、蔣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