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國民下飯菜”如何越吃越“香”

位于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的渝東南農科院青菜頭實驗田。

待收的青菜頭。

  核心提示

  “口口脆”是近年來涪陵榨菜集團針對年輕人新開發的一款休閒食品。去年,“口口脆”全年銷售額3.1億元,比2020年增長22%,相當于涪陵榨菜幾個單品銷售額之和,成為一款明星産品。

  隨著明星産品受到市場追捧,涪陵榨菜去年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全年銷售總額達25.19億元,同比增長10.82%,全國中小城市商超都有銷售網,市場佔有率高達30%,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下飯菜”。與此同時,涪陵榨菜建設的全國首個“中國榨菜城”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工程在2024年完工後將成為國內醬腌菜行業最大的生産基地。

  涪陵榨菜要尋求突破,實現快速發展,還面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青菜頭已砍收完畢,榨菜進入新一輪的生産周期,重慶日報記者走進生産車間、田間地頭進行採訪調查。

  傳統産品亟待推陳出新

  “‘涪陵榨菜’四個字連在一起,很多人都會念,但取掉‘榨菜’二字,不少人就把‘涪陵’錯讀成‘peiling’了。”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則段子,卻也從側面反映了涪陵因榨菜而興的事實。

  長期以來,川渝等西南地區的老百姓喜歡就著榨菜下麵條、稀飯。由于口味獨特,榨菜逐漸走向全國各地,成為“國民下飯菜”。

  涪陵榨菜經歷了從壇裝到小包裝,再到去防腐劑、低鹽榨菜四個時期,最頂峰時有200多款産品。

  據涪陵榨菜集團研究所所長劉德君回憶説,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推出第一代小包裝榨菜,産品一面世就火了。西南一帶的經銷商直接在生産車間外的空壩子搭雨棚住,都想第一時間搶到貨。

  “但細數下來,真正稱得上榨菜新品的還是屈指可數。”劉德君説,以前只是對産品包裝或榨菜形態作“物理創新”,産品本身的“化學創新”還在原地打轉轉。

  涪陵榨菜發展中心主任陳偉也有同樣感受。作為土生土長的涪陵人,他看著涪陵榨菜一步步發展壯大,從注重品質到注重口味、注重包裝、注重文化。但他認為産品的開發與消費者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比如針對老人、婦女、兒童等細分市場的新品開發。

  劉德君的研發團隊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新産品的開發,他們將過去拍腦袋搞研發,調整為根據消費者實際需求來推出新産品,深受年輕人喜歡的“口口脆”就是這樣誕生的。

  “‘口口脆’是涪陵榨菜産品的一次全新突破。”劉德君介紹首先是把青菜頭做成類似薯片一樣的零食來吃,而且口味多樣。其次是在包裝上,“口口脆”注入了氮氣後變得鼓鼓的,跟薯片一樣看起很“潮”,因而深受年輕人喜歡。

  “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涪陵榨菜才能煥發青春。”劉德君説,目前他們正開發研制更多休閒食品以及榨菜多功能新品。

  菜皮回收利用亟待新突破

  就在劉德君忙于研發新産品時,重慶騰元環保公司(下稱“騰元公司”)總經理吳朝兵正充滿激情,把所有積蓄都投入到青菜頭菜皮的回收利用上。

  投資到爛賤的菜皮上,吳朝兵難道不怕錢打了水漂?

  2016年3月的一天,吳朝兵開著車到鄉鎮轉運生活垃圾時,看到很多青菜頭的老葉子丟棄在公路兩旁,“以前很多人拿這種葉子做成酸菜,味道安逸得很。”他從涪陵榨菜集團負責環境保護的呂康田那裏了解到,工廠加工後剩下的菜皮也是扔掉,並且還要付280元/噸的價格拉去填埋處理。

  “菜皮含鹽量高,不能直接還田當肥料,處理成本相當高。”呂康田介紹,全區每年要産生8萬噸菜皮。

  “這麼大的量,就沒想過變廢為寶?”吳朝兵追問。

  “高鹽度的菜皮僅脫鹽就要花巨額成本,投入看不到效益,誰願意幹?”呂康田的一席話,卻激起了吳朝兵的興趣,説要讓菜皮實現廢物利用,呂康田欣喜地承諾為其提供試驗用的所有原料。

  一場關于菜皮回收利用的試驗就此展開。

  把菜皮拿來當牲畜的飼料、當農作物的肥料……一次次試驗都以失敗告終。正當吳朝兵焦頭爛額時,他從垃圾焚燒中受到啟發,何不將菜皮烘幹處理制成生物燃料?

  一個新問題又擺在眼前——由于加工車間水蒸氣大,烘幹後的菜葉不一會又出現返鹽的情況,以至于生物燃料比較濕無法充分燃燒。為解決這個問題,吳朝兵和團隊經過5年攻堅,嘗試了萬余次的工藝優化、機器設備改造等,去年10月,菜皮終于加工成了生物燃料。

  消息很快在涪陵傳開,一時間,當地90%以上的榨菜加工企業紛紛來找吳朝兵。

  近日,記者走進坐落于涪陵區龍橋街道酒店社區的騰元公司加工廠,一輛輛載滿菜皮的大卡車停靠在廠區院子,等待過秤、卸載。車間裏,機器轟隆,叉車來回運輸,機器旁的工人一簸箕一簸箕不停地給烘幹機喂料,靠近墻邊的工人則在對菜皮進行分揀。

  “別看生産紅火,其實不賺錢。”吳朝兵説,為實現菜皮迴圈利用,5年來他總共投入了三四百萬元。盡管目前企業以200元/噸的價格收取服務費,但要收回成本至少還要四五年。雖然現在不賺錢,吳朝兵依舊打算再投入幾十萬元,下個月再新增一條生産線,“路子已經蹚出來了,未來肯定能實現盈利。”

  陳偉説,盡管近年在青菜頭葉子、菜皮以及榨菜鹽水的迴圈利用上有所突破,但殘渣回收利用的方式還亟待提升,比如,是否可以考慮將菜筋制作成榨菜酒、榨菜精油等高附加值産品,讓更多殘渣變廢為寶。

  出口亟待提質升級

  經過百多年的發展,涪陵榨菜與歐洲的酸黃瓜、德國的甜酸甘藍並譽為世界三大名腌菜。

  雖然聲名在外,但出口卻是涪陵榨菜的一個短板,周坤林父子的二度創業之路就説明瞭這一點。

  59歲的周坤林是涪陵區清溪鎮平原村地地道道的農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涪陵土産公司在做壇裝榨菜外貿出口的生意,看著榨菜裝船後一艘一艘地運出國,頭腦靈光的周坤林也想做出口生意。

  1995年,他和親戚合夥收購青菜頭,經過簡單腌制處理後再轉手賣給土産公司。很快,周坤林轉型成了一名榨菜原料供應商,每年有四五十萬元的利潤。

  那幾年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2003年周坤林成立了公司,建起標準化廠房。

  但好景不長。隨著人力成本等的增加,榨菜原料出口的利潤越來越薄,從以前的10%驟降到2%。

  2010年,留學歸國的兒子周琳翔建議,公司要活下去,一是不能再借助代理公司出口,必須要有自營出口權,二是要生産附加值高的加工品。

  生産加工品購買機器設備就能解決,但要自己做出口,卻存在一個大難題——不知道買家在哪。

  “過去,自家的榨菜賣到海外,要經過五六個中間商,我們只知道産品賣到哪,而對客商資訊則是一無所知。”周琳翔説,“我們就是別人的‘搬運工’。”

  為了精準對接客戶,周琳翔只要了解到國外有展銷會,就會馬不停蹄地飛過去。一年多後,周琳翔積累了一批東南亞客商資源,同時掌握了出口的流程和竅門。2011年,周家父子開始了第二次榨菜成品出口的創業之路。

  通過榨菜出口的提質升級,周家父子的公司年出口榨菜萬余噸,産值7000萬元。公司也從最初的3人發展到110人,從小作坊擴展成為上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智能生産車間,有著5000畝的榨菜出口標準生産基地。

  涪陵區有榨菜股份合作社197家,常年半成品原料加工戶1700余戶,其中專做榨菜出口的僅有7家,原料雖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出口總量僅兩萬余噸,出口總額僅為1億多元,出口水準還比較低。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榨菜出口基地建設,鼓勵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做榨菜精深加工出口,力爭到2025年榨菜出口量達3萬噸,出口額突破3億元。”陳偉説。

  記者 趙偉平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7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