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建設“美好城市示範區” 重塑母城新魅力

  樓下不僅有書店、餐館、咖啡館,還有公園、籃球場,化龍橋天地湖附近的居民靠步行就能滿足各種生活需要。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全市首個“無廢菜市場”石灰市菜市場實現了“煙火氣”與綠色生態並存。

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解放碑宜康百齡幫養老服務中心深受市民歡迎。

  核心提示

  近年來,渝中區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所作的重要講話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創造高品質生活作出示範”總體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加快産業轉型升級,聚力深耕精耕、強化城市有機更新,突出以文興城、打造人文渝中,全力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加快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都市,經濟品質、城市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全面提升並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去年11月,離開渝中區生活近3年的陳雪決定搬回渝中區常住。

  “這次不走了。”在這個逃離鋼筋水泥、逃離紛繁嘈雜的時代,53歲的陳雪道出自己離開郊區選擇回歸渝中區的初衷:“這裡不僅有滿滿的回憶,城市的人文范、煙火氣、便捷度,更是充滿吸引力。”

  安全的氛圍、活躍的經濟、怡人的環境、厚重的文化、高質量的生活——這是全世界人們對於宜居城市的美好嚮往,渝中區正把這樣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全力打造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都市。

  陳雪回歸不久後,令她激動的消息再度傳來——2021年底,渝中區響亮提出:傾力建設美好城市示範區,推動城市品質實現新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取得新進步、社會治理能力達到新高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相信,在這裡,生活品質會更高,城市會讓生活更美好!”陳雪高興地説。

  持續提升城市品質——

  更智慧:“智造”便捷舒適的數字社區

  在渝中區凱旋路社區,如果要問當地居民美好家園是什麼?不同年齡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但無論是10多歲的小朋友,還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亦或是古稀老人,他們的回答裏都有相似的關鍵詞——“智慧”亦或“智能”。

  今年2月17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中央文明辦聯合發布《關於公布“加強物業管理 共建美好家園”典型案例的通知》,渝中區凱旋路白象街小區榜上有名,榮獲全國“美好家園”稱號。

  殊榮的背後,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答案同樣是“智慧+”。

  具體而言,就是創建“智慧+”的物聯智家系統、場景化智慧社區,滿足和實現對居民不同需求的及時響應。

  這個以長江為伴、毗鄰千年城墻遺址博物公園的小區,有1039戶住戶。

  1039並不是小數目,如何才能第一時間解決居民“急、難、愁”問題?小區物業的抓手,是創新推出“物業+互聯網+生活服務”的新模式,打造一站式客戶服務&&。

  服務&&為居民提供包括家政、入戶維修、房屋租售、裝修美居、生活團購等數十項生活服務,年服務居民頻次逾萬次,讓轄區居民真正體會到了智慧數字社區的便利和快捷。

  在渝中區,以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強化智慧化社區建設的例子還有很多。而這些,都是渝中區持續提升城市綜合品質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渝中區不斷深化“大城三管”,強化大數據智能化應用,聚焦“消隱患、補功能、留記憶、提環境、強管理”,重塑渝中新形象,讓城市管理更加精準、更加高效。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哲學、道法自然的城市美學,推進城市、産業、人文等“多規合一”,實現城市街區、産業園區、景點景區融合發展。

  城市綜合品質到底如何,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我們家樓下不僅有書店、餐館、咖啡館,還有公園、籃球場,不用開車,靠步行就能滿足各種生活需要,這樣的日子好巴適哦。”家住重慶天地的譚力對現在的生活十分滿意。作為一名在渝中區生活了15年的居民,他親眼見證了渝中區城市綜合品質一步步的提升。

  “現在,市民對城市品質的要求已經從傳統的‘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轉向了內涵提升的新階段。希望渝中區能繼續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價值導向,努力做好城市品質提升這篇‘大文章’,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愜意。”譚力説。

  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城區——

  更低碳:“無廢”有道 將“綠色”進行到底

  你想象中的菜市場是什麼樣?

  污水橫流、垃圾亂堆,還是臭氣熏天?

  在渝中區,有個菜市場能夠顛覆你的想象,它就是石灰市菜市場。

  石灰市菜市場建於2001年,憑着規模大、價格實惠、種類齊全、菜品新鮮,成為最受市民歡迎的菜市場之一。隨着時間的推移,石灰市菜市場逐漸跟不上時代的“腳步”,2019年3月,啟動提檔升級改造。

  2020年10月,石灰市菜市場以全新的面貌開門迎客,乾淨、整潔、種類分區明確,除了“外貌”上的變化,管理方還通過創建“無廢菜市場”增加其“內涵”,使逛菜市場也能逛出“時尚感”。

  2021年,石灰市菜市場通過評估驗收,成為我市首個“無廢菜市場”。

  “無廢菜市場”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廢物的意思。一個菜市場每天要産生許多瓜果蔬菜垃圾,這些垃圾去哪兒了?答案是“就地正法”。

  “石灰市菜市場每天産生垃圾約6-7噸,其中果蔬垃圾4噸左右,水産肉類垃圾1噸左右,果核、貝殼類垃圾0.5噸左右,塑料、紙箱類垃圾1噸左右。”石灰市菜市場相關負責人對菜市場內垃圾的構成瞭如指掌。他介紹,為了維護菜市場乾淨整潔,菜市場管理方對原有的廢棄停車場進行了改建,建成日處理5噸廚余垃圾的垃圾處理站——通過特有的廚余垃圾處理設備,構建起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産業鏈:廚余垃圾通過設備轉化為營養土,可製成有機花肥,進行售賣;塑料、紙質品二次回收利用;其他垃圾交由合作的專業公司統一處理。

  就這樣,石灰市菜市場實現了“煙火氣”與綠色生態並存。

  像石灰市菜市場這樣的“無廢城市細胞”,在渝中區還有不少。

  比如,帶有“洗手池、遮雨棚、破袋器、易拉環、除臭劑、噴香機、滅蚊燈、照明燈、桶罩、智能語音播放器”十大件的智慧垃圾站;集人臉識別取紙、糞便降解回收等功能於一體的“生態廁所”……

  近年來,渝中區立足生産生活常見情景,營造共建共享氛圍,與綠色創建活動有機結合,突出節能降碳、環境治理、垃圾分類、廢物循環利用等“無廢”元素,成功創建了“無廢醫院”“無廢學校”“無廢菜市場”“無廢小區”“無廢景區”等眾多“無廢城市細胞”,覆蓋衣食住行各領域,形成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全民行動體系。

  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更暖心:定制服務包 解獨居老人生活難題

  作為老城區,渝中區目前60歲以上的常住人口比例已經達到19.76%,老齡化程度高於全市和全國平均水平。如何讓長者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美好生活示範區需要破解的問題。

  今年76歲的張婆婆家住渝中區新華路,老年性眼疾讓她視力模糊,生活沒有辦法完全自理,最基本的洗浴都需要人來幫忙……子女雖然有諸多擔心,但由於工作很忙,也只能隔天來看一次,做好兩天飯菜,平時留老人獨自在家生活。

  最近,張婆婆的獨居生活發生了改變。社區組建專業的護理團隊上門給婆婆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等服務,以及專業化的精神慰藉,還有志願者專門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穿戴設備。而水電安全檢查、天然氣開關與安全檢查、用藥檢查、儀表穿戴檢查……多項居家訪視內容更是大大降低了老人獨居的安全隱患。

  短短數月,老人無論是在身體方面還是精神氣色方面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平時沉默寡言的她,現在常常拉着志願者的手不停地拉家常。

  張婆婆享受的各項服務來自渝中區民政局探索制定的居家養老服務包,這項政策涵蓋了以助餐、日間托養、日常居家訪視、信息化設備租用4大項服務為主的安享家服務包和以信息化服務、生活照料、康復訓練、居家適老化改造、臨床護理等9大項服務為主的欣享家服務包。

  提供這項服務的正是獲評中新合作國際化養老服務中心的宜康百齡幫解放碑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該中心負責人&&,目前,養老中心設有2處居家養老服務站和6支專職居家上門服務隊伍,主要為高齡、空巢、孤寡、低保、殘疾老人提供免費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居家養老服務包受到了老人和家屬們的歡迎,將在全區推廣。

  除居家養老服務外,渝中區着力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渝中區民政局相關人士介紹,區裏每個街道都建了15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每個社區都有300平方米以上的養老服務站點,這些中心或站點設置食堂、浴室等設施,使生活、出行不便的老人在區內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及時、就近的養老服務。

  從養老到提高城市低收入群體、失業人員、殘障人士等群體的服務保障,從全力推進醫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到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渝中行動,渝中區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滾動實施一批民生實事,讓城市居民生活更有溫度,更有質感。

  創新完善基層社會治理——

  更貼心:社區工作者主動上門解決問題

  近年來,渝中區兩路口重慶村居民李靖發現,自己總能在社區背街小巷、小區樓道裏、居民家門口“偶遇”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

  而這,正是渝中區全面實施的“三上三清”社區服務行動的結果。這一行動讓社區工作者走出辦公室,將社區工作從“等群眾上門”變為“送服務上門”。

  據介紹,“出門”後的社區工作人員主要是“上門”,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政於民,了解轄區居民及企業情況,做到情況清楚;“上路”,走街串巷、進樓入院發現城市綜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助推環境清爽;在這過程中,還得“上心”,堅持清白做人、清白幹事。

  “我們這裡是老社區,沒有專門物管,前一陣路燈壞了,第二天就修好了,就是社區工作人員上門了解到問題,馬上協調解決,比很多物管速度還快。”李靖誇讚道。

  配合“三上三清”,渝中區推進社區工作綜合服務、專業服務、精細服務,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難事不上交。

  在全面推行綜合服務方面,渝中區統一將原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公共服務&&的10余個部門條線窗口整合設置為2—3個綜合服務窗口,建立窗口人員AB角、輪流值班制度,推行“前&一窗受理、後&分工辦理”服務模式,細化社區協助政府工作事項26大項為93小項,編制30余項代辦、受理事項操作手冊,規範制定民情日誌&賬,專職社區工作者每人每週用於走訪群眾的時間不少於50%。

  為精準供需對接,渝中區整合統籌社區資源,梳理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科學設置各具特色的社區服務項目,突出因地制宜、供需對接、“一社區一特色”,不搞全區“一刀切”。如針對文化資源豐富的社區設置“文化劇場”、微型企業比較多的社區設置“小微驛站”、緊鄰學校的社區設置“四點半課堂”、老年人比較集中的社區設置“老年大學”“社區食堂”、人流集中商業價值高的社區設置咖啡吧、花店等。

  2021年以來,全區社區工作者累計走訪群眾41.8萬戶次、收集解決問題1.5萬個,真正服務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經第三方機構獨立調查,居民滿意度從2018年的80%上升到2021年的98%。

  本報記者 戴娟 周尤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7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