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2月18日電(韓夢霖)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六周年之際,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的《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修復規劃》),經重慶市人民政府審批印發。
通過實施《修復規劃》,預計到2025年,生態系統治理體系逐步建立健全,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等生態廊道初步建成,三峽庫區、大巴山、武陵山、大婁山等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逐步增強,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進一步築牢。預計到2035年,重慶市森林、草地、河湖、濕地、農田、城鎮等生態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生態産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生態系統治理體系更加健全,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面築牢,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
《修復規劃》着眼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兩個目標,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三帶四屏多廊多點”總體生態安全格局為基礎,聚焦自然、農田、城鎮三大生態系統,考慮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劃定“一核四片”5個生態保護修復分區,構建全要素統籌、全空間覆蓋、全過程傳導、全周期監管的規劃實施體系,規劃期內部署了27個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為此,重慶將分區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實施三峽庫區核心區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修復,保持長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實施大巴山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修復,保護好“天然氧吧”;實施武陵山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修復,持續發揮全球“生物避難所”戰略作用;實施大婁山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修復,保護好“天然的物種基因庫”;實施丘陵谷地生態品質提升區生態保護修復,助力建成高品質生活宜居區。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重慶市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完成國家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試點,入選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公布的中國十大特色生態修復案例。廣陽島、銅鑼山兩個生態修復案例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作為典型案例發布。分類處置完成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10公里範圍內廢棄露天礦山修復,治理圖斑914個、面積2214公頃,順利通過國家抽查。持續實施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工程,全市自然保護區增加到58個,9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典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探索建立生態地票等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全市生態系統質量有效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