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開雨霽,暖陽當空,照得湖面上波光閃爍。白鷺、白骨頂雞、赤麻鴨、中華秋沙鴨等鳥兒不時從湖上掠過,覓食、飛舞、休憩,不一會兒又隱入兩岸青山之中——這幅靈動、美麗的生態畫卷,巫山縣大昌鎮興勝村村支書譚開平怎麼都看不厭。
連日來,記者深入到三峽庫區腹心的巫山,探尋三峽工程蓄水20年後,大昌古鎮的生態變遷。
搬遷 山下沃土被移上了山
記者驅車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漫山遍野都是柑橘樹,金黃的果實墜在枝頭,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柑橘香。譚開平介紹,這晚熟柑橘能賣到四五月份,是村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也是引回鳥兒的關鍵。
“就是樹子栽好了,生態好了,鳥兒才飛回來的!”走進果園,正忙着給果樹修枝整形的村民黎遠凡笑呵呵地説。
時光追溯到20年前。彼時,三峽大壩蓄水,海拔130米左右的興勝村開始往山上搬遷。下面的良田怎麼辦?上去了怎麼生活?成了全村人的擔憂。“那就把下面的土壤搬到山上去!”2006年,待搬遷安置問題初步解決,譚開平的父親、時任村支書譚天華做出了移土培肥的大膽決定。
當時譚開平年僅10來歲,根本不懂父親和村民們在忙什麼,只記得大家總是早出晚歸,不是在挖石頭,就是在挖石頭的路上。到了2008年,放眼山上,已鋪滿層層石頭,沃土被均勻地覆蓋其上。
治污 柑橘種植替代了養殖
但事情的發展卻與移土初衷背道而馳。其原因是人口大量減少。
搬遷後,興勝村12個組中有9個組都選擇了外遷,村裏僅剩五六十人。雖然後來與大昌、興隆、鳳凰三個村合併,但也僅有700餘人。外出務工近一半人後,大量土地無人耕作。不少村民轉而搞起了豬、牛、鴨等養殖業,加上管理不到位,大量糞污排放到大昌湖裏,生態環境日益惡劣。
這樣下去可不行!2009年,經過考察調研,大昌幹群一致認為鎮裏近湖,氣候溫暖濕潤,正適宜柑橘種植。2010年,興勝村率先種下了2000畝柑橘樹。
為了一心一意種好柑橘,2011年,正值壯年的譚天華毅然決定辭任村支書,並把在外打工且收入可觀的兒子譚開平叫回村裏競選村支書。
儘管大家十分努力,但由於缺乏技術且土壤肥力差,2013年每畝柑橘僅挂果2000來斤,果肉乾巴巴的,口感差,賣不掉。
譚開平坐不住了。他決定對果園的柑橘品種進行更換,帶領種植戶前往湖北宜昌考察,並組建了産業發展黨小組。
就這樣,果樹長勢一天天好了起來,商販也開始進村採購,全村的積極性都被激發出來,柑橘種植面積迅速增至3000畝,基本達到了應種盡種。
其他村見勢也行動起來。如今,整個大昌鎮柑橘種植面積達到6.5萬畝。
接續 用好生態發展鄉村游
兩代人的接力奮鬥,荒山終於變青山。
2019年,大昌鎮決定申報大昌湖國家濕地公園,在沿湖各村植綠,大昌湖周邊環境愈發秀麗。
翌年,村民彭美林驚喜地發現,村裏飛來了幾隻鳥兒。管理果樹之餘,他開始自發護鳥。漸漸地,其他村民也加入進來,組建起了一支護鳥隊。
得知此事,譚開平非常高興,隨即設立了6個護林公益性崗位,讓他們專職巡山,防火、護鳥。
為了守住綠水青山,今年譚開平又與西南大學達成了合作,將對柑橘林進行測土配肥,並配套秸稈還田、農藥化肥雙減等綠色生産技術,進一步提升柑橘品質,減輕面源污染。
與此同時,他還在琢磨着怎麼進一步做大做長産業鏈。巫大(巫山-大昌)高速公路今年5月即將通車,屆時興勝村離縣城的距離將極大縮短,加上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發展正當時。在他的委託下,西南大學正在幫助村裏做民宿設計、規劃,用好生態發展鄉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