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川渝共築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

  新華網:各位網友好!歡迎關注新華網《唱好“雙城記” 共建經濟圈 重慶在行動》系列訪談。川渝兩省市同處長江上游,是休戚與共的生態共同體,在長江流域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川渝要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動生態共建共保,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王定富,一起來聊聊川渝攜手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林業領域都有哪些新作為、新打算。

  王定富:大家好!

  新華網:對於統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發展,重慶林業工作的基本思路以及主要目標是什麼?

  王定富:重慶在統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按照統籌謀劃使命共擔、雙向互動協調共進、優勢互補協作共興、政策協同利益共享的原則,圍繞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努力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樣板區。

  新華網:重慶在推動川渝兩地生態共建共保、共築綠色屏障等方面有哪些抓手?成效如何?

  王定富:我們在推動生態共建共保、共築綠色屏障等方面,主要從生態修復、生態保護兩個大方面着力來抓。

  生態修復方面,重慶重點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就是在長江兩岸第一層山脊線,嘉陵江、涪江、渠江和三峽庫區回水區範圍內營造林,建設沿江美麗風景線。依託綠色生態屏障等重點生態工程,推進科學造林和森林質量提升,形成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層林疊翠、四季花漾、瓜果飄香的長江生態廊道。2021年,全市已完成了“兩岸青山•千里林帶”30萬畝的年度任務。同時,結合中央和市級林業重點項目,在華鎣山、明月山、銅鑼山、四面山、大巴山等聯通川渝的主要山脈所在區縣,實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等95萬畝,逐步消滅荒山荒坡和林中“天窗”,實現應綠盡綠。

  生態保護方面,我們共同推進林業行政執法、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治,森林草原火災聯防聯控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川渝林業部門制定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林業和草原行政執法合作協議》,細化兩地林草執法合作內容和機制,共同建立了執法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強化異地調查取證等執法協作。建立聯合有獎舉報制度,完善重大敏感案件和違法犯罪線索通報、案件線索互移制度。推進成渝地區毗鄰區縣林業聯合執法。舉辦川渝林業行政執法聯合培訓班,開展執法經驗交流,培訓執法人員170余名。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專項行動796次,查處案件248件。

  針對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治,我們構建了監測預警、檢疫禦災、防治減災和科技研發等體系,建立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信息共享、執法互助、檢疫協作等機制。川渝兩地聯合開展了松材線蟲病疫木聯合執法行動,檢查企業365家,交界區縣和鄉鎮(林場)間共計簽訂聯防聯治協議116份,召開聯防聯治協作會議107次,開展松材線蟲病聯合檢查160次。

  森林草原火災聯防聯控,我們建立完善了毗鄰區域森林資源、防火形勢分析、預警監測、風險隱患數據、森林草原火情等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構建護林聯防協作會商機制、演練機制、野外用火聯合防控機制、聯合宣傳教育機制、聯合火情處理及災後處置機制。我們還共同推進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生種群保護,修訂發布了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新華網:您對川渝進一步強化林業協同跨界監管治理有什麼建議?

  王定富:川渝林業協同跨界監管治理具有較大深化空間。我們將共同完善林業自然災害聯防防治工作機制,深化森林草原火災預防、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以及抵禦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務實合作。健全川渝聯防會議制度,建立完善聯委會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事項。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管理川渝兩省市“一網通辦”,探索松材線蟲病疫情確認機制,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松材線蟲病綜合防治示範區。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加大“四不兩直”明察暗訪力度,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強化區域野生動植物保護。

  新華網:重慶是西部率先試點並已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地區。“雙城記”能否為這項制度賦予新的內涵?

  王定富:重慶是西部率先開展林長制試點的地區。早在2017年12月,重慶就與安徽、江西省同步在全國率先開展林長制試點,2019年7月擴大試點範圍到15個區縣。2020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迅速作出安排部署,在全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市委、市政府印發實施《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發布實施1號總林長令,推動各級黨委、政府認識再深化、責任再夯實、力度再加大,促進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落實各級林長1.9萬餘人、網格護林員4.8萬人,基本建立起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和網格護林員”的林長制責任體系,林長制從“冠名制”變“責任制”。同時,強化部門協同、各方聯動,林長制從“林家鋪”變“大體系”,從“獨角戲”變“大合唱”。通過推行林長制,全市破壞森林草原資源突出問題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保護髮展森林草原資源的能力活力持續激發,森林數量穩步提升、惠民産業持續壯大,不斷推動林業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

  黨中央站在全局高度,作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決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西部地區生態保護中發揮示範作用。提出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這為林長制這項制度賦予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將圍繞推動成渝地區生態共建共保,共同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這項中心任務,進一步健全完善林長制責任體系、制度體系、任務體系、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建立聯合林長、&&執法、森林防火及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控等新機制,共抓華鎣山、明月山等聯通川渝兩地主要山脈的森林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和礦區恢復治理,加強林業産業協作,推動綠色發展,共同唱好“雙城記”,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建設發展。

  新華網:最近幾年,重慶圍繞延伸林業産業鏈、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生態保護和補償等開展了一系列綠色發展的試驗示範。您認為這些經驗將怎樣助推成渝地區實現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

  王定富:近年來,重慶市林業工作紮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狠抓生態保護修復,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走深走實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路子,努力實現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

  一是積極做好生態惠民文章,紮實推動惠民産業發展。全市林業産業總産值從2015年的662億元,遞增到2020年的1505億元,年平均增長17.9%。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等引導累計發展特色經濟林1728萬畝,竹林500萬畝;林下經濟505萬畝,林業種植産值達640億元。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帶動全産業鏈發展,不斷夯實林草精深加工和流通貿易業産業發展基礎。林業加工製造貿易業産值440億元。依託優美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創建全國森林旅游示範區縣6個、國家森林鄉村156個、綠色示範村1570個、森林人家3700多家、森林康養基地31個,“大巴山森林人家”“黃水森林人家”“神女峰森林人家”“桃源人家”等頗具引領力;仙女山、金佛山、四面山、三峽紅葉等生態旅游康養品牌享譽國內外,森林旅游康養綜合收入超過350億元。

  二是創立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改革機制,實現促農增收保生態。為破解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之間的矛盾,重慶市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水源地、江河兩岸等重點生態區位積極探索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改革試點,完善森林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讓林權所有者、經營者利益得到補償,有效實現 “森林生態得保護,林農利益得維護”的雙贏目標。2018-2021年,全市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改革注重“三個結合”,完成生態贖買面積4.34萬畝,增加農民收入6500多萬元。

  三是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有效打通“兩山”轉化通道。2018年10月,重慶市政府印發《實施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工作方案(試行)》,在全國首創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機制,搭建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和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通道和平台,充分挖掘良好生態蘊含的經濟價值,讓生態成為重要的生産要素,使提供生態産品與提供農産品、工業産品和服務産品一樣具有經濟效益,讓良好生態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截至目前,共簽約8單森林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總交易森林面積指標36.23萬畝、總成交金額9.0575億元。

  四是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近年來,重慶持續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國家重點保護物種種數保護率達到90%。中華秋沙鴨已連續9年在綦河流域越冬,數量從35隻增長到61隻;金佛山區域黑葉猴種群數量從不足80隻恢復到150隻;珍稀植物已攻克崖柏扦插繁育技術,插穗生根率達80%以上,移栽成活率95%左右,人工繁育幼苗40余萬株回歸原生地2萬餘株;銀杉成功繁育3000余株幼苗,野外回歸2000余株。五是實施生態搬遷,推進縉雲山生態環境整治。2019年2月,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在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搬遷試點的指導意見》,在縉雲山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啟動了生態搬遷試點工作。試點工作堅持依法有據、群眾自願原則,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協調解決好原住居民生産生活與發展問題,合理制定生態搬遷補償和後續扶持政策標準,採取試點先行、漸次推進的方式,在體制機制、搬遷方式、經費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截至目前,縉雲山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共生態搬遷445戶、1150人。當地群眾對生態搬遷安置政策普遍滿意,生態搬遷過程平穩有序,沒有發生一例群體性事件、集訪非訪和重大安全事故,基本實現了“生態得保護、群眾得實惠”和“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標。

  我認為,以上這些經驗將有力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建設,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新華網:川渝兩地山同脈、水同源。共同守好長江上游生態防線和巴蜀大地的綠水青山,既是現實挑戰,也是使命所在。再次感謝王局長做客演播室,也感謝大家的收看。相關話題我們的系列訪談還將持續關注。再見!

編輯: 邵以南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3112823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