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軌道交通十八號線工程土建一標項目施工現場,工人正在隧道裏作業。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11月23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委了解到,隨着軌道交通建設在重慶大規模推開,許多知名企業爭相進入重慶市場。無論是方案設計、項目施工還是TOD産品開發,重慶軌道交通建設背後頻頻展現中國建造的力量。
據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城建院、上海隧道院、中鐵二院、中鐵四院、中鐵六院、廣州地鐵設計院等設計團隊參與重慶軌道交通項目設計,“國內排名前十位的軌道設計單位,大多已經來到重慶。”
摩拳擦掌的不僅是設計單位。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今年3月,由中國交建、一公局集團、二公局、二航局、中交路建組成的聯合體中標軌道交通18號線北延工程總承包項目,這是中國交建首次進入重慶軌道交通市場。
在建的軌道交通18號線,由中鐵建重慶投資集團等投資建設,搭建了BIM+GIS(建築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統)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為理念,涵蓋了設計、安全、質量、進度、監測、運維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真正實現了項目從設計、施工到數字化交付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將打造成重慶市領先乃至行業內領先的軌道交通BIM技術應用典型示範工程。
得益於一個又一個建築龍頭企業積極參與,重慶軌道交通建設創造了許多讓人驚訝的新紀錄。比如,中國中鐵等承建的軌道交通10號線獲第十八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該項目聯合高校與科研單位對重大施工難題進行科研攻關,自主創新15項成果,其中具有國內、世界領先或先進水平的創新技術6項;由中國鐵建大橋局承建的鵝公岩軌道專用橋,主跨600米,是主跨世界第一的自錨式懸索橋;由中國中鐵、中國中建等承建的15號線在全國首次採用城軌快線車(D型車),具備與市郊鐵路、幹線鐵路貫通運營的技術條件,將有力推動“四網融合”發展。
不僅如此,如火如荼的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項目建設,也吸引了許多知名機構的關注。記者從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今年9月成立了TOD産品中心,準備發揮其科技和數智化、國際化優勢,深耕重慶,打造更多具有山水特色的TOD産品。前不久,林同棪國際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日本太平洋諮詢設計株式會社,中標重慶兩江復盛汀·科技灣城市設計及樣板區概念方案徵集。此外,江北區鯉魚池片區長安三工廠片區城市(TOD)設計的背後,也有林同棪國際的參與。
專家建言“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
重慶如何在高質量的軌道交通體系建設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如何通過富有成效的軌道交通建設,實現産、城、軌、人的良性互動?本報記者採訪多位業內資深專家,為重慶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提供參考。
市軌道交通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歐陽天烽:
抓好四個融合,讓軌道和城市結合得更緊密
在主城都市區圍繞軌道交通站點區域進行高強度開發,構建集交通集散、商務商業、休閒娛樂、城市宜居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新中心,是集約節約利用有限土地資源的唯一途徑,也是將軌道交通與城市緊密融合的重要方式。
如何實現軌道交通和重慶城市的融合發展?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必須抓好四個融合,也就是功能融合、樞紐融合、運管融合和資源融合。
功能融合就是充分發揮各自軌道線網的交通優勢,形成功能清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網絡體系;樞紐融合就是讓各軌道方式不僅能通過立體換乘、貫通運營實現無縫換乘,還應加強站點與周邊慢行交通系統、公共交通系統的有機銜接;運管融合注重以乘客的出行需求及出行體驗為目標,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智能化”信息技術手段促進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安檢互信和票務一體,逐步統一的運營標準和票務系統,避免重復安檢;資源融合應做好軌道線網規劃廊道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的協調與控制,保護好自然資源,提升土地價值。
推進四個融合時,不應照搬某個國家或城市的建設經驗,而是要結合城市發展本底,充分汲取各個國家和先進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亮點。
北京城建重慶分公司副總工劉冠男:
五個方面發力,加速形成“軌道上的都市區”
“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要高度重視主城都市區的一體化規劃、一盤棋建設、同城化運營問題,重點應在以下五個方面發力。
推動多網融合發展方面,要綜合考慮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城市軌道交通等關係,加強與我市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發展規劃的統籌銜接;要統籌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資源共享、支付兼容,加快推進安檢互信,票制互通,提升軌道交通一體化的功能效用和服務水平。
加快推動站城一體化發展方面,要加快推動軌道交通站城一體化規劃建設,引導主城都市區多中心、多組團空間格局形成。同時,通過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推進沿線土地綜合開發,發展上蓋物業,實現財務可持續發展。
加強軌道交通綠色化發展方面,應在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和運營中進一步引進吸收和推廣先進節能新理念和新技術,支持國家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目標。
加強軌道交通智能化發展方面,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軌道交通深度融合為主線,推進軌道交通信息化,發展智能系統,建設智慧軌道。
增強軌道交通健康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要完善和拓展軌道交通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軌道交通建設發展與綜合資源開發。同時,要有效控製造價,強化技術經濟比選,合理確定建設標準,避免過度超前和重復建設,採用自主化技術裝備,全力提高軌道交通全壽命周期的財務平衡水平和抗財務風險能力。
林同棪國際(中國)TOD産品中心主任張虹雲:
TOD開發高度重視重慶的山地城市特色
重慶的人口和相對複雜的地形,給了TOD模式很好的用武之地。我市提出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將使主城都市區的TOD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重慶TOD開發應遵循“綠色、智慧、高質量”三大原則,堅持以創新引領設計,打造集工作、商業、文化、購物、娛樂、出行、居住等為一體的混合功能區,實現生産、生活、生態高度和諧統一。
具體來説,首先,重慶TOD綜合開發應遵循“穿透式”規劃理念,從“線網—片區—節點”多層次多維度出發,將綜合交通規劃體系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深度融合。
其次,TOD規劃設計不僅要提出具有國際視野的思路,更需注重具有重慶特色的TOD綜合開發規劃策略。要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綜合利用地下空間,遵循場景營城的理念,貫徹生態沁人、形態宜人、業態塑人、活態聚人、神態動人、心態悅人的原則,注重“站城人産”一體化融合發展。
此外,重慶TOD發展應秉承統籌規劃、多元協作、精品設計的理念。建議通過政府牽頭組織、專家技術領銜、社會力量多元協作的模式,強化市場機制,專業化綜合開發企業可提前參與TOD規劃、策劃,以保障TOD開發落地實施的高效性與持續性,實現“投資-諮詢-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全過程共建共享、多方共贏。記者 廖雪梅
他山之石>>>
巴黎
不同軌道交通系統之間可便捷換乘
巴黎軌道交通體系主要包括高速鐵路、市域鐵路、地鐵、有軌電車等4大系統。其中,中心城區以地鐵為主,外圍以市域鐵路為主,由近至遠分別開行區域快線、遠郊鐵路、省際列車等三種客運列車,前往巴黎大區以外和歐洲其他國家的長距出行則以高速鐵路為主。
巴黎大都市區軌道交通體系有以下顯著特點:鐵路幹線和市域鐵路互聯互通,地鐵、有軌電車獨立運營,不同制式系統之間多點便捷換乘;市域鐵路貫穿中心城區,分擔地鐵的部分城市交通功能,中心城區以外的市域軌道交通體系層次分明、功能清晰,通過分線或共線運行區域快線、遠郊鐵路、省際列車等不同線路,滿足不同層次出行需求;鐵路網運分離,鐵路所有權與運營權分離,可以結合區域交通運輸需求科學安排行車組織方案;車站通過同站&換乘、立體換乘等多種形式實現一體化無縫銜接。
東京
依託軌道交通將TOD運用到極致
在東京23區內部,鐵路覆蓋全域,大部分地區步行10分鐘可通達鐵路車站。
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整體呈“環形+放射狀”,通過對沿線土地開發與軌道建設的一體化統籌安排,創新利用軌道交通樞紐建設城市綜合體,形成典型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結構。
東京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鐵道交通樞紐,還以此為基礎將TOD利用到極致。東京60%的人口,55%的住宅,80%的商業寫字樓,都在軌道交通站點400米至800米內。
倫敦
步行十分鐘至少有一個地鐵站
倫敦都市圈由倫敦市(City of London)和其他32個行政區共同組成,佔地面積約1572平方公里。
倫敦都市圈共有16條市郊鐵路,里程達3071公里,線網總體呈現放射線穿城而過的特徵,通過32座分佈均勻的換乘站與地鐵實現互聯互通,並在某些路段共用線路,連接各方向通往中心的市郊鐵路通勤客流,緩解中心區地鐵運輸壓力,基本能夠覆蓋半徑100公里範圍內的居民出行。
在市中心區,一般步行10分鐘之內至少會有一個地鐵站。此外,市郊鐵路與地鐵一樣具有高速、準時的特點,主要集中在泰晤士河南岸地鐵較少的地區,與地鐵共同構成整座城市的骨幹公交網絡。記者 廖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