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1月23日電(葛琦 熊偉)寒冷的冬日裏,重慶市梁平區禮讓鎮新拱村窯火正旺,非物質文化遺産——梁平砂陶迎來又一個燒制旺季。
砂陶又名“烘籠缽缽”,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曾是西南片區百姓們的“取暖神器”。冬日裏百姓們在砂陶中盛上用柴禾燒成的木灰並埋上木炭,便能感受到融融暖意。
梁平砂陶採用當地獨特的紅豆子泥,經過選土、揉泥、制坯、晾幹、燒窯、上釉等多道工序燒制而成,具有造型別致、經久耐用、保溫性能好等特點。
為保護、傳承非遺技藝,梁平區引導手藝人製作砂鍋、茶具等新品種,以拓展與現代審美情趣相適應的消費群體,讓砂陶技藝歷久彌新。

寒冷的冬日裏,重慶市梁平區禮讓鎮新拱村窯火正旺。新華網發(劉輝 攝)

砂陶師傅正在制坯。新華網發(劉輝 攝)

砂陶師傅用鐵鉤將剛出爐的砂陶放入釉洞中上釉。新華網發(劉輝 攝)

燒制好的陶坯在院壩裏集中晾曬。新華網發(劉輝 攝)

砂陶師傅正在檢查陶坯質量。新華網發(劉輝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