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趕緊聯繫師傅,這車下午還有接送安排,抓緊時間。”5月10日,勁松街道醫療保障組工作人員周俊義在電話裏反覆叮囑社工聯繫司機接診。這段時間以來,他與同事幾乎連軸轉,忙著為封控區、管控區的居民協調就診車輛,核實接診醫院資訊,對接社區醫生,讓居民就醫“生命線”更暢通。
“就醫協調群”“勁松看病用車”“首汽叫車”“就醫協調街道中心”,周俊義將4個工作群置頂,持續盯守著、統計著、答復著群內資訊。“有時候一小時就收到20余條就醫需求,為了不讓資訊遺漏,我們會緊盯群內資訊,及時轉發,等醫生回復。”周俊義説道。
周俊義的電腦裏,每天都有一份核實、匯總後“新鮮出爐”的居民外出就醫需求表格,在這張表格裏詳細標注了居民姓名、年齡、聯繫方式、就診醫院、看病時間、接送車輛等資訊。在眾多就醫資訊中,他們需要初篩出第二天急需就醫的孕婦以及有透析、放化療等需求的急重症患者資訊,並跟醫院具體科室確認是否能接診。
因為街道轄區封管區域多,居民接診就醫需求量大,街道醫療保障組的工作人員最忙的時候一天需要核實300多個就醫單子。“居民彈窗情況、行程碼、基礎病、吃藥禁忌、醫院科室電話等都要核實。”夜晚的周俊義也保持“線上”,他連著幾周沒有回過家,吃住在單位,不管夜裏多晚一有電話就接。“夜裏不管幾點都可能有突發情況,咱們得趕緊安排醫生和患者電話溝通。”
街道租用的接送車和支援的車輛共有26輛,接送病人和社工陪同需要分派兩輛車,面對“車少人多”的現實難題,工作人員需要“見縫插針”,隨時調整安排。正是他們和醫生的有效接力,確保了居民就醫渠道暢通。(記者王廣燕 通訊員張敏)
(原標題:勁松街道封管控區醫療有保障讓居民就醫“生命線”更暢通)
北京要聞
-
北京穩定産業鏈保抗原試劑生産
-
北師大舉行“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活動 介紹防災減災研究成果
此前,由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大自然災害評估、救助與恢復重建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于今年3月完成驗收。
-
城市活躍各色"大白"其實是醫生、鐵路職工、教師
-
勁松街道封管控區醫療有保障 讓就醫"生命"更暢通
-
今起海澱區連續三天開展核酸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