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全市231處祭掃點共接待群眾105.9萬人。祭掃高峰日,各祭掃點推出便民措施,保障清明祭掃平穩有序。在綠色清明、文明祭掃的倡導下,市民紛紛採用敬獻鮮花代替焚香燒紙,不點明火、不留垃圾,新的祭掃方式正蔚然成風。
祭掃場所垃圾減量
昨天(5日)是清明節,本市迎來清明祭掃的最高峰。當天,全市231處祭掃點共接待祭掃群眾43.5萬人。
作為本市規模最大的公墓之一,八寶山人民公墓昨天接待祭掃群眾11279人。從早上6點開始,就有懷抱鮮花的群眾入園祭掃。和往年清明不同,今年的祭掃高峰日人潮依舊,但以往祭掃完畢白色垃圾遍地的情況大為改觀。
“往年,市民祭掃時手裏都會拿很多東西,有的甚至用礦泉水瓶、塑料袋拎着水過來。祭掃結束後,滿園都是遺留的白色垃圾。”工作人員趙帆介紹,隨着近年來清明祭掃便民服務項目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市民再也不用拿着一堆東西來掃墓,産生的白色垃圾自然少了許多。
今年,人民公墓在便民服務上&&多項舉措,繼續為祭掃群眾免費提供水桶、毛巾、毛筆等祭掃用品。為了方便上歲數的市民,公墓還準備了400輛推車。此外,人民公墓還在各取水點增設了共享水桶的點位,方便市民取用。公墓為祭掃“減負”的服務舉措,不但方便了群眾,還取得了垃圾減量的成效。
今年,八寶山人民公墓還加大了免費送鮮花活動力度,將免費發放的菊花從8萬枝增加到近12萬枝,受到市民好評。
焚香燒紙越來越少
“提倡文明祭掃,杜絕焚香燒紙。”在福田公墓,這樣的標語格外醒目。今年,為倡導文明祭掃,福田公墓在繼續開展“鮮花換紙錢”活動的同時,還首次推出了“時空郵箱”。
清明小長假期間,福田公墓內的玉蘭、杏花、榆葉梅正值花期,園內一片花團錦簇。福田公墓結合自身特點,開展“雲上寄哀思·隔空話親情”活動,在園內設置了“時空郵箱”,請市民將思念寫在明信片上,“投遞”親情。
福田公墓新聞發言人劉永平介紹,經過近年來的宣傳引導,市民帶鮮花祭掃的越來越多,帶紙錢的越來越少。
由於各公墓嚴禁吸煙,嚴禁焚香燒紙,“不冒煙”的文明祭掃已漸漸成為慎終追遠的主流形式。
清明期間,本市大力倡導低碳祭掃,摒棄街邊燒紙等不文明行為,組織公共文明引導員發放文明祭掃宣傳材料,收到了良好效果。本市還推出“北京烈士紀念設施電子地圖”“清明網絡祭掃平台”等平台,參加網絡祭掃的人數達131萬餘人次。
受疫情影響,本市代為祭掃服務出現了顯著增長。3月19日至4月5日,全市已累計完成清明代祭服務5559次,大幅超過去年同期的3397次。萬佛華僑陵園工作人員許偉介紹,雖然是代為祭掃,但整個過程也充滿了溫馨。隨着近年來社會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方式寄託哀思。
清明祭掃更具教育意義
“記錄生命過程,解讀生命意義,崇尚生命尊嚴,傳承生命文化。”在長青生命紀念園的骨灰海葬紀念墻前,人們用一場場簡短的共祭儀式表達對海葬逝者的敬意。
長長的骨灰海葬紀念墻,銘刻着北京市1994年到2019年歷年海葬逝者的姓名。不留骨灰,魂歸大海,是一項崇高的選擇。為深切緬懷海葬逝者,長青生命紀念園設立了骨灰海葬紀念碑,並在清明期間舉辦公祭儀式,教育和激勵後人。
今年,受疫情影響,骨灰海撒和海上公祭儀式暫停。為方便海葬逝者家屬緬懷親人,今年清明祭掃重點日期間,長青生命紀念園用小型共祭儀式寄託哀思。在主持人宋朝舫的引領下,逝者家屬面向紀念墻肅立,恭敬地將鮮花擺放在親人的名字下面。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儀式結束後,許多前來祭掃的市民並未選擇直接離開,而是來到園內的無名烈士紀念碑和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前,為無名烈士和“大體老師”獻花。
“清明祭掃不單單是祭掃,也是一種生命教育的過程。我們為逝者家屬服務,家屬也在影響着我們。”宋朝舫説。(記者 王琪鵬)
-
清明小長假 新式文明祭掃蔚然成風
清明小長假,全市231處祭掃點共接待群眾105.9萬人。福田公墓新聞發言人劉永平介紹,經過近年來的宣傳引導,市民帶鮮花祭掃的越來越多,帶紙錢的越來越少。由於各公墓嚴禁吸煙,嚴禁焚香燒紙,“不冒煙”的文明祭掃已漸漸成為慎終追遠的主流形式。
-
【光影輕課堂】這樣拍人像,氛圍感拉滿!
技巧一:利用引導線。將手機調至廣角模式,利用場景中的&階、扶手等作為引導線,低角度容易拍出大長腿的效果。
-
鐵路等部門積極保障清明小長假旅客平安順暢出行
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記者樊曦)清明小長假臨近尾聲,鐵路、電力、民航等部門堅守崗位,統籌做好疫情防控、運輸服務和安全管理工作,確保旅客出行平安順暢。
-
為了逝有所安、思有所依——我國推進殯葬改革取得新成效
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題:為了逝有所安、思有所依——我國推進殯葬改革取得新成效 殯葬服務回歸公益屬性、選擇更綠色文明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代客祭掃、網絡祭掃等新型祭掃方式日益深入人心……這個清明節,一股殯葬清風正吹拂華夏大地,讓逝者安息,讓生者慰藉。
-
給逝者體面的告別——走近八寶山殯儀館最年輕遺體整容師
董哲在準備為逝者化粧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