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題:創新添活力:科技之光映照北京冬奧
新華社記者徐欣濤 劉昊東 羅鑫
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傳遞火炬,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制冰技術世界領先,“冰立方”成世界首座智能化水冰轉換場館,主媒體中心智慧餐廳機器人烹飪送餐“一條龍”……2022北京冬奧會充滿創新活力,在場館建設、後勤保障、疫情防控等方面閃耀着科技之光。
前沿科技助力更快、更高、更強
冬奧賽場上,運動健兒們一次次挑戰着人類極限。在他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道路上,一件件搭載“黑科技”的“戰袍”為他們保駕護航。
為了給中國運動員提供更加符合自身特點的裝備,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2020年初在北京服裝學院正式成立,旨在解決“快、護、暖、美”四個關鍵技術問題。
“我們研製的防刺防切割面料是兩種高性能紗線的複合,可以同時兼顧超強、超韌、超彈的性能。”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專項負責人張鳴雯介紹,“短道速滑比賽服全身使用防切割面料,可以全面保護運動員的身體。”
“之前運動員們在崇禮訓練時,普遍反饋體感溫度較低,影響了運動員訓練。”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主任劉莉介紹,團隊目前主要通過兩種途徑解決“暖”的問題,一是提升纖維保暖率,二是使用主動加熱技術,把電能量轉化成熱量。
除了比賽服,比賽場地同樣對運動員的發揮至關重要。
走進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近1.2萬平方米的冰面平滑如鏡。加拿大速滑隊教練耶洛內克説:“這個冰場很漂亮,也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冰場面積很大,但室內卻很暖和。”

圖為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冰絲帶’的冰面是世界最大採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度滑冰場館冰面,制冰過程的碳排放趨近於零,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以內,不僅提升了效能,而且製冷更加均勻,有助於運動員創造好的成績。”北京國資公司董事長岳鵬説。
國際奧委會制冰工程顧問阿·吉·薩瑟蘭&&,使用相同數量傳統製冷劑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製冷劑的3800多倍。此外,該技術可以保證無論運動員滑到第幾圈,冰的品質都一樣好,讓比賽更公平。
5日,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在“冰絲帶”開賽。在率先進行的女子3000米比賽中,荷蘭選手伊雷妮·斯豪滕以3分56秒93的成績奪得速滑首金,並打破20年之久的冬奧會紀錄。
“黑科技”暖了運動員
“我現在處於‘零重力’模式了,這真的絕了!”
入住冬奧村的美國雪橇運動員薩默·布裏徹在社交媒體與粉絲互動時興奮地分享了一件“難以置信的東西”——房間裏的智能床。
智能床採用記憶棉材質,可自由調整角度,在睡姿、坐姿等不同場景下為脊柱提供最佳支持,分散身體壓力。智能床還內置傳感器,可以對睡眠狀態進行監測,還設有按摩、鬧鐘推醒等功能。
每天一到飯點,主媒體中心智慧餐廳裏的各個“機器人廚師”便開始忙碌起來。餃子、餛飩、紅燒牛肉麵、漢堡、薯條……無論中餐西餐,“機器人廚師”都得心應手。烹飪完成的食物會通過空中雲軌,自動送達對應餐桌上空。
這個面積約3680平米的智慧餐廳,短短幾天就成為各國媒體記者在社交平台爭相“秀體驗”的“網紅打卡地”。

就餐人員在媒體餐廳體驗智能送餐服務。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我對這個餐廳印象太深刻了,食物味道很棒,機器人炒菜、上菜非常高效,吃飯不用等待,全過程不用手去接觸,乾淨又衞生。”國際廣播中心保障人員馬蒂努斯·蓋曾説。
據介紹,主媒體中心智慧餐廳採用漢堡機、煲仔飯機、智能炒鍋等十多款智能烹飪及傳送設備,不僅自動化、可視化、高效化,優化人力成本,還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減少了人與人的接觸,降低疫情傳播概率。
從做飯、配送、消毒、測溫,到移動售貨、客房服務、導游翻譯,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在勤勤懇懇、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勤勞的“AI”們出現在冬奧村、比賽場館和主媒體中心,提供着各種暖心服務,既節省了人力物力,又有效保障了防疫工作,真正起到“科技抗疫”作用。
為了保障冬奧交通運輸,中國特意在京張鐵路上推出北京冬奧版5G高鐵。列車具備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功能,堪稱全球首創。
這趟科技感十足的高鐵列車擁有車站自動發車、區間自動運行、到站自動停車、自動門控等功能,將為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服務55天。

1月21日,京張高鐵冬奧列車開啟賽時運輸服務。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綠色科技讓奧運更清潔
“將熊熊燃燒的奧運之火,幻化成雪花般聖潔、靈動的小火苗,這一創意來自低碳環保理念。”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説。
“綠色”是中國辦奧的重要理念之一,貫穿北京冬奧會從籌辦到舉辦的全過程。全球矚目的開幕式錶演更是將中國辦奧理念展現得淋漓盡致。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本屆冬奧會開幕式融入人工智能、實時運動捕捉等大量科技元素,遵循了“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原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其為“一場科技驅動的視覺盛宴”。
中國人講究革故鼎新,在綠色理念愈發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國以科技為支撐,力求奉獻一場綠色的體育盛宴。
據介紹,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39個場館中,全部實現了城市綠色電網全覆蓋,賽期全部使用綠色電能,這些電能由河北省張北地區的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提供。這是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色電能供應。
賽場外,綠色交通也在為低碳環保助力。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賽事使用的交通服務車輛包括氫燃料車、純電動車、天然氣車、混合動力車及傳統能源車。其中,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佔比約85%。
據預測,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使用的氫燃料車、純電動車等賽事交通服務用車將減排約1.1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5萬餘畝森林一年的碳匯蓄積量。
本屆冬奧會秉承的綠色理念,展現了中國在綠色科技方面的能力,以及堅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參與采寫:王春燕、馬曉冬、岳冉冉、張逸飛、王君寶、周傑)
-
延慶區5G+8K視聽小站樂享北京2022年冬奧會賽事
近日,延慶啟用5G+8K北京視聽小站,市民游客不僅能在超大屏前觀看冬奧會賽事直播,還能在VR體驗中盡享冰雪運動之樂。在5G+8K北京視聽小站的室內部分,以VR互動、沉浸式體驗為主,科技范兒十足。
-
城市固廢變身北京長安街冬奧花壇裏的朵朵雪花
西單路口西北角“開放冬奧”主題花壇以飄舞的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為主景,配以絲帶、雪花、燈籠等元素,體現了在奧林匹克精神感召下,世界人民攜手共進、守望相助、共創美好未來。
-
冬奧效應釋放 今年北京將有上千萬人參與冰雪運動
服務消費新場景持續落地,文旅産業市場活力不斷恢復,冬奧帶動冰雪經濟“熱”起來……昨天,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行專場發布會,介紹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最新情況,冬奧會對冰雪産業的帶動成為一大亮點。
-
中軸線與“雙奧之城”一起向未來 北京中軸線申遺進入衝刺階段
從現在的沙子口北望,京津城際復興號列車飛馳而過,與2004年恢復的北京中軸線標誌之一的永定門城樓交相輝映。昨天,5位嘉賓做客2022北京新聞中心“雙奧之城·看典”互動展示活動直播間,圍繞“行走在中軸線上”主題,暢聊城市發展脈絡。
-
北京2022年冬奧會疫情防控成效顯著
昨天,在北京冬奧會每日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疫情防控辦公室副主任黃春與北京冬奧會醫療專家組首席專家布萊恩·麥克洛斯基一同作為主賓出席了疫情防控主題新聞發布會。黃春説,截至目前,幾乎所有陽性病例都是來華前被感染,或者説是在閉環內的潛伏期內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