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闻卷识“宝”——《中华珍本宝卷》第一辑面世

时间:2013年03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元代 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

  金碧画本 之一

  明代崇祯十三年版

  还源教六部宝卷全套并全卷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大型宗教文献资料集《中华珍本宝卷(第一辑)》中收录的彩插

  “西门庆正妻吴月娘多次请薛姑子、王姑子等僧尼为众妻妾、丫环宣讲宝卷,众人听宣卷每至深夜。这种劝善书都可以到西门庆家,给吴月娘等人宣讲,说明听宣卷成为这些妇女最重要的信仰生活和文艺生活。宝卷形成了当时社会一种宗教道德的网络化,文化的网络化,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日前在京举行的十卷本大型宗教文献资料集《中华珍本宝卷(第一辑)》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上,《中华珍本宝卷》项目主持人马西沙以明嘉靖年间问世的《金瓶梅词话》中引证了五部宝卷为例,来强调多为劝善书的宝卷所具有的俗讲功能,及其重要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西沙研究员主编的《中华珍本宝卷》,是继《敦煌文书》《中华大藏经》《中华道藏》之后重要的宗教典籍整理项目。20世纪60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马西沙主修中国文学史,在一次借阅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时,始知世间尚有“宝卷”一类经卷及其所蕴涵的丰厚的文学价值。从此欲罢不能。80年代,马西沙等人以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为依托,经过大量田野调查,30余载爬梳整理,完成了《中国民间宗教史》,这些皆成为今天《中华珍本宝卷》的深厚积淀。

  马西沙介绍,所谓宝卷,是唐、五代、宋变文、讲经文所演化的一种传播宗教思想的艺术形式,是研究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的基本资料。最初的宝卷即变文、变相的结合。明、清时代,中国的正统佛教、道教走向衰落,而新兴的民间宗教教派则大批涌现,成为彼时民众信仰的主体,影响着各地区的民风民俗及下层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这些教派的教义载体就是宝卷。因此至少在明代初期,宝卷已经开始与民间宗教相结合,成为民间宗教、民间道教、民间佛教传播宗教思想的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离开了初期的宝卷,那么佛教、道教等许多博大精深的东西老百姓怎么能看得懂,恐怕到现在知识分子也不一定能看得懂。”在马西沙看来,宝卷对于我们本土宗教思想的通俗化、民间化的重要作用远未被后人所认识。

  “变文的韵文部分多是三言、五言、七言,而宝卷则不然,它包含了大量的宋词、元曲。如《上小楼》《浪淘沙》《一江风》《傍妆台》《红绣鞋》等,还出现了十字韵文,这种韵文很可能与道情和莲花落等民间说唱艺术有关。”马西沙表示,宝卷的文学价值及其富含的古代绘画、书法、版刻艺术都值得深入探究。“1500多种宝卷,没有一个版本是相同的,这也是它的艺术性所在。”

  据著录,现存海内外的元、明、清及民国时代的宝卷1500余种,不同版本则超过5000种。不在著录者,还有相当的数量。许多宝卷中之珍稀版本则从未被认真整理出版。这些珍稀版本多藏于国内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民间庙宇或民间信仰者及各类藏书家之手。百年来经过战乱及“文革”的人为破坏,珍稀版本愈显珍贵。而由于保存不当,日渐损毁。“再不抢救,许多宝贝就灰飞烟灭了!”参与完成该项目的《中华珍本宝卷》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韩秉方教授说。

  已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珍本宝卷》计划共出五辑,每辑十册,将从现存宝卷中选出孤本、珍本、有重要研究价值者,影印出版。遴选的标准是:年代久远者;有研究价值者;海内外之孤本者;版本稀有者;品相佳、文字精妙者;内容丰富、卷帙较大者。其中多数宝卷为首次出版。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