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向著“碩士帽”的衝刺:超200萬人考研 他們在搏什麼
2017-02-17 07:41:27 來源: 北京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昨天起,各高校開始陸續公布2017年考研初試成績。莘莘學子不敢懈怠,開始投入復試準備工作,向“碩士帽”發起最後的衝刺準備。

  與往年相比,去年底開考的201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可謂意義非凡。一方面,在職研究生首次納入全國統考;另一方面,考研報考人數達到“史上最高”的201萬,首次突破200萬人,比2016年的177萬報考人數增長13.6%。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研?考研升溫的背後是怎樣的現實?

  考生説

  就業壓力、深造和拿文憑是考研主因

  近一段時間,大四學生龍奕臻的心情有些忐忑。眼看著其他高校先後發布考研初試成績,她的考研目標學校卻還沒有一絲動靜。對她來説,這是比考研復習更煎熬的時光。

  “我考研就是為了去北京,在更大的平臺找一份好工作。”龍奕臻説,自己原本沒打算考研,改變來自一次實習經歷。

  大二時,龍奕臻去一家省級媒體實習,她發現身邊很多實習生都是“211”、“985”學校出身,“以自己這個普通的二本學歷,要留下來工作幾乎不可能,實習帶我的老師也建議我考研鍍一下金”。當時心裏只是有初步打算,而當她偶然聽到學長學姐吐槽找工作“遍地本科生”、收入很低時,她便堅定了考研的決定。

  與龍奕臻不同,南梁在大三上學期就決定要考研,並且著手復習。在他看來,自己的知識儲備還是太單薄,想多幾年光陰充實自己。他對記者強調,自己考研“是想多讀幾年書,而不是多上幾年學。”南梁的爸爸支援他考研,認為文憑高一些不是壞事,而他媽媽卻不同意。去年,看到兒子仍沒打算找工作,媽媽曾抱怨:“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就不要考研了,考研出來還不是得找工作嗎?”每當聽到這番話,南梁都會想盡辦法搪塞媽媽。據南梁統計,他所在的班級共有45個人,考研的人佔到了三分之一左右。

  而已經在中學工作了三年的小艾,一共有過三次“上戰場”的經歷。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她選擇報考了河南省內某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前兩年,小艾報考的則是全日制研究生。做出改變是有原因的——在小艾看來,她的最終目標是拿到碩士學位,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在實際工作中的待遇差別也不是太大,而且還能邊工作邊學習,兩頭不耽誤。當然,小艾也坦言,自己考研究生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一個更高的文憑,“我不安于現狀,考研也是督促自己變得更好的一個過程,可以多學習知識,多認識一些人,接觸到新的東西。”

  以上考生的考研心理,並不是個例。2016年12月,中國教育線上發布了《2017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談及考研原因時,有35%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本科就業壓力大,提升就業競爭力”;而因“繼續深造,提高學術研究能力”選擇考研的人佔到31%;此外,有19%的被調查者是“為了獲得學歷、學位證書”而選擇考研。

  機構説

  培訓人數增近一倍,

  考研“馬太效應”明顯

  早上8點,京通快速路旁,珠江綠洲小區內的某考研培訓機構,五六名工作人員已經到崗,開始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事實上,每一年的9月、10月份,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前的兩三個月,各家培訓機構便會忙著張羅下一年的考研培訓招生宣傳。“現在新年剛過,每天打電話和網絡咨詢的學生很多,也有不少學生來到現場考察,目前有上百個學生正式報名了。”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今年是這家考研培訓機構開辦業務的第11年。談到“考研熱”現象對培訓市場的影響,該培訓機構負責人羅老師很有感觸,“別的機構我不知道,但在我這裏,最近三年的報班人數一直是上漲態勢。”從羅老師提供的數據來看,2014年,該培訓機構一共有800多人報班參加培訓;2015年,有1400多人接受培訓;而在2016年,報班人數已接近3000人。也就是説,在“考研熱”持續的大背景下,去年這家培訓機構的報班人數比前年增長了近一倍。

  考研報考人數的激增,催化著考研培訓市場的火爆。而據了解,在該考研培訓機構,每一年前來報班參加培訓的學生,以本科為二本、三本學校的居多。當然,也有一些一本學校的學生,“報考的目標學校,幾乎都比本科所在學校更好。”

  除了報班人數增多,羅老師同時發現,在考研地域、學校和專業的具體選擇上,“考研大軍”表現出的“馬太效應”,十分明顯。

  從報考地區來説,報考一線城市高校的人數最多。越是經濟文化發達、優質高校資源聚集的地區,越受到考生的青睞;從報考的目標學校來看,“211”、“985”院校一直都是考生競逐的主要對象,報考非名牌大學的學生人數相對很少;而從報考的具體專業來説,一些"211"、"985"院校的經管、理工、醫學類專業是熱門,相比之下,歷史、哲學等專業偏于冷清。

  之所以會有考研的“馬太效應”,羅老師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這跟社會發展的現實有關,也與考生個體的功利性認知有關。換位思考一下,誰不想來一次‘自我救贖’,趁著考研換一個更好的平臺,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呢?”

  專家説

  “考研熱”難短期降溫,

  高校改革需提速

  僅僅一年時間,考研報名人數增加了24萬,究竟是什麼支撐著考研升溫?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多重因素綜合推動了“考研熱”。2016年12月底舉行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第一次將在職研究生納入了統考,推動了考研人數的上漲。這是原因之一。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我國大學生整體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很多學生都把考研當做了避風港,以延緩就業壓力;此外,長期以來,社會上不少企事業單位都有著濃厚的“學歷情結”,如果沒有一紙研究生文憑,很多學生連報名競爭某一個崗位的資格都沒有。多重因素疊加,共同促成了“考研熱”。

  而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淩昊瑩看來,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因素不可忽視——高校擴招的傳導作用。1999年本科教育擴招後,2003年我國研究生教育也開始擴招,經過多年的教育發展,每一年高校的在校學生基數龐大,帶動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人數和錄取比例大幅上漲。既然被錄取的機會比以前更大了,很多學生都會選擇去考研。

  熊丙奇認為,眼下高燒不退的“考研熱”,説到底,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因為,很多考生是帶著非常強烈的功利色彩去考研。對此,淩昊瑩則有不一樣的看法。她認為,“考研大軍”中也不乏理性的認知。比如,有些學生本科階段並不是就讀的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考研換一個志趣所在的專業未嘗不可。同時,從現實點兒的角度來説,在國內讀研相比國外留學,經濟成本也是比較低的。兩三年的讀研時間,學生“可以實現以時間換空間。讀完研參加工作時,可供選擇的空間要比本科大得多。”

  考慮到以上種種因素,不論是熊丙奇還是淩昊瑩,都認為“考研熱”現象很難在短期內降溫。

  那麼,面對“考研熱”,高校和社會應該如何應對,做出哪些改變?對此,熊丙奇建議,目前的“考研熱”,對教育部門和高校來説,肩上的壓力其實更大了,應該抓緊時間推進相關改革。尤其是要推進研究生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建立研究生品質保障體係。同時,為了引導考生對考研養成理性的認知和抉擇,也要進一步扭轉我國社會,特別是公務員招考、國有企事業單位招聘和人才評價過程中的“唯學歷論”現象。

  淩昊瑩則提出,很多學生之所以考研,只是按照現實邏輯做出的被動反應,單純説學生太功利,似乎也算不上是客觀的態度。改變“考研熱”,是一個長期的係統工程。“感覺現在陷入了一個怪圈,大家普遍認為考研已經過熱了,但社會上的一些門檻卻佇立著。學生找工作有壓力,反過來又倒逼著高校引導學生去考研和擴張招生規模……”因此,她建議,不管是高校、政策導向,還是社會企事業單位等,都應該真正有所行動。而具體到考生個人來説,在尊重個人興趣和選擇的基礎上,一旦確定要考研,就要努力做到學歷和能力相匹配,而不僅僅是通過考研來改變自己的身份。

  (李松林)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明宇
相關新聞
  • 多地學生預訂“考研房”遭遇黑中介 警方無法立案
    2016年碩士研究生考試結束已有兩周時間,中南民族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高校的一些考生在忙著“追款”。考試前,他們通過所在地的考研訂房中心訂“考研房”,不慎落入黑中介的陷阱。
    2017-01-11 09:39:26
  • 合力斬斷考研詐騙産業鏈
      要打破山寨考研網的騙局,就要從考生利益出發,將其納入到反網絡詐騙、凈化網絡空間的整體格局當中來。
    2016-11-29 16:54:02
  • 2017年考研“回爐考生”增多 近八成報了培訓班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今年的報名考生中,“回爐考生”群體龐大了起來,他們已經體驗過職場生活,希望通過“回爐”參加考研,以此來增加職場的競爭實力。”  朱同學認為,伴隨著就業門檻的不斷變高,以及用人單位對于員工個人能力要求的提升,一紙研究生文憑無疑會增加自己的就業籌碼。
    2016-11-11 00:24:12
新聞評論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2112048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