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各類交通頑疾讓人生氣又無奈 咋能讓人"守規矩"?
2017-01-25 14:48:49 來源: 半月談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各類交通頑疾讓人生氣又無奈不守交規的人有你嗎?

  2016年3月26日,上海黃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隊民警將在機動車道騎行的助動車勸離 凡軍/攝

  原標題:交通文明:路上“規矩”那些事

  對面駛來的汽車開著遠光燈,你會回敬嗎?行人亂穿馬路不看燈,你會制止嗎?參與抵制交通不文明行為,有人挺你嗎?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類交通頑疾不斷滋生,讓人既生氣又無奈。“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是“十三五”規劃中經濟社會發展的七大主要目標之一,交通文明作為“移動的細節”更會給人直觀的感受。

  教規矩:體驗式執法讓人眼前一亮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85億輛,在交通壓力日益凸顯的同時,各類交通事故和違規事件也層出不窮。

  以非機動車和行人闖紅燈為例,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不守交通規矩的人不外乎三種心態:一是僥倖心理,認為一般不會出現意外,自己沒那麼倒霉;二是從眾心理,一旦有人帶頭闖紅燈,旁邊的人就會跟進,認為法不責眾;三是漠視心理,認為機動車闖紅燈會受罰,非機動車和行人闖紅燈被拍到也沒事,一般不會受處罰。

  這三種不良心態折射出傳統交通文明宣教方式的尷尬,值得反思。在汽車社會中,如何形成良好的汽車文化和交通文明,以及處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的關係,成為考驗相關部門水準的一道難題。

  不久前,一則深圳嚴查亂用遠光燈的新聞引發爭議,在部分網友質疑交警執法方式的同時,更多的人則是給這種大膽的嘗試點了讚,這種通過換位思考來治理交通陋習的體驗式執法,的確讓人眼前一亮。

  據深圳交警方面介紹,遠光燈專項查處行動採取“兩看兩考一處罰”的查處模式,其中“兩看”指讓違法者現場適度體驗自己車及其他車遠光燈照射,感受危害。盡管此舉不可能杜絕所有違法行為,但如能讓違法者受戒,促進守規意識,並形成社會輿論,那麼這次專項查處行動的震懾作用、宣教作用就已顯現。

  立規矩:舉措管用是文明意識形成的抓手

  20年前,汽車還沒那麼多,路上蜂擁的自行車大軍和行人卻比現在守規矩。記得那時候在天津,如果非機動車或行人闖了紅燈,會被攔下並罰在路口舉著一面小紅旗警示和糾正後面的人,把秩序和監督一棒棒傳遞。這樣的景象消失後,“中國式過馬路”就來了。

  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夏學鑾認為,不文明行為歸根結底源于人們的道德觀念。文明的培養必然有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對于很多屢教不改的陳規陋習,適時出臺硬性約束舉措,會起到一定警示作用,從而為文明習慣的形成和公民素養的提升提供保障。

  2016年上半年,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實施的《杭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地方法規的形式,將一些常見的包括開車時以手持方式使用電話、向車外拋灑物品等不文明行為從失德之舉上升到違法行為,同時將保護不文明行為勸阻人以法規的形式予以明確。

  將不文明行為以地方法規的方式進行約束,得到了輿論肯定。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肖俊表示,文明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定的約束,但問題的關鍵,不是沒有約束機制,而是違規成本和受罰幾率太低,導致約束機制實際效果不好。

  半月談記者長期觀察發現,目前天津的交通擁阻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道路通行效率低引起的,在十字路口機動車經常被不看信號燈的非機動車或行人截停,造成通行不暢,而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得到懲處的幾率幾乎為零。長此以往,人們交通文明的意識就很難被喚起,規矩自然也就立不起來。

  違法成本低導致規矩難立的另一例證是,自嚴查酒駕和超速等行為以來收效明顯,違法行為呈下降趨勢。公安部數據顯示,自2011年“醉駕入刑”實施後,全國因酒駕、醉駕導致交通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較實施前分別下降25%和39.3%。正確的交通文明觀在有力的制度約束下逐漸形成。

  守規矩:還需多方努力做到“有呼有應”

  規矩立起來了,大家的文明意識提高了,如果監督執行不到位,一些不文明行為處于沒人管的狀態,那麼全民監督的局面就很難形成,引導建立的秩序就容易失守。

  “在執法實踐中,我們往往面臨處罰力度小導致威懾力不足、執法人員太少造成管不過來等困境。”肖俊説,深圳1998年出臺控煙條例,此後10多年沒有開出一張罰單。2014年細化了實施細則,陸續開出一些罰單,但效果不好,尤其是火車站等人員密集的戶外場所難以管理。

  天津擊水律師事務所主任潘強認為,把好規矩落實好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市的具體體現,基層立法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同時,需要注重微觀可操作性,如果違法成本過低,被處罰者就會覺得無關痛癢,但若執法成本過高,則會面臨法規與執行“兩張皮”,達不到預期效果。

  如果監管部門人力不足的問題一時難以解決,那麼培育一個全民參與監督的氛圍就顯得格外重要。很多在日本、新加坡等國有過留學或者旅遊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在當地有不文明行為時,周圍人異樣的眼光會讓你及時注意自己的行為,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是提升自身素質的關鍵。而我國很多不文明行為處于沒人管的尷尬境地,即便有熱心的市民站出來,往往也得不到有力支援和回應,慢慢就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張寶義表示,對于不文明行為的抵制做到“有呼有應”,在一定程度上是良好秩序建立和維持的關鍵。如果群眾舉報不文明行為付出的各項成本太高,而又無法推動問題解決,甚至陷入各部門的推諉扯皮之中,就會令人心寒,甚至對參與城市管理、監督不文明行為失去信心。

  一位導遊給記者舉了一個在日本時的例子:自己團裏兩名遊客因為在禁止吸煙的地方抽煙,被當地市民看到後報警,警察很快到達現場並提取相關證據,隨後將兩人帶回警察局。念二人初犯,警方只要求他們完成一個3小時的免費學習課程,但由于語言不通,兩位遊客為此支付數千元人民幣的翻譯費用,而此後團裏再也沒人敢亂抽煙了。如果沒有當地市民的積極參與,沒有當地警方的及時回應,那裏的禁煙令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相關專家建議,提升城市文明水準,需要依靠科學的管理制度和體係,同時注重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和連貫性。可以依靠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利用全覆蓋的道路監控係統倒追責任;鼓勵、獎勵社會對抵制不文明行為的積極參與,做到“有呼有應”,共同營造良好的治理氛圍。(半月談記者 付光宇)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12038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