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夯實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
2016-05-12 08:48:50 來源: 《紅旗文稿》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並沒有變。但受國內外各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經濟轉型升級的挑戰不斷凸顯,一些領域困難和風險漸次加大。“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勝利,加快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必須咬緊牙關,下決心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所突破,進一步夯實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向好的基礎。

  一、經濟呈現四個“中高” ,運作處在合理區間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國民經濟運作總體穩中向好、穩中有進、變中有新、變中有突破。特別是經濟在波動中保持平穩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品質不斷提升,經濟發展亮點紛呈,經濟向好態勢基本穩固,呈現出四個“中高”的鮮明特徵。

  1.經濟增長緩中趨穩,保持中高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2016年一季度GDP總量為15.85萬億元,同比增長6.7%,同比增長幅度下降了一個百分點,但仍然在年初預計的6.5—7%目標范圍內,這樣的增速在世界各國中仍然名列前茅。以經濟增長6.7%相應的不變價增加值而言,一季度GDP增量達到9851億元。另外,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0.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2.1%,國民經濟的各項總需求指標皆在“上限”“下限”的合理區間內,經濟增長正穩步過渡到新的中高速平臺。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低迷的全球經濟中仍然是亮點,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國際社會是看得到的。國際上有人出于種種目的,“唱衰”中國,我們不必太在意,要奮發圖強,努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2.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邁向中高端水準。破土而出的新經濟蒸蒸日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今年一季度,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6.9%,比上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産業19.4個百分點,穩居國內生産總值的“半壁江山”。同時,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勢頭良好,快于一般工業。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持續提升,一季度同比增長9.2%。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産業投資增速持續拉升,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投資更是呈翻倍的爆發性增長態勢。“中國制造2025”加快實施,三維(3D)列印、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産業變革加快孕育,“互聯網+”行動計劃正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水準。

  3.經濟品質穩步提升,瞄準中高級方向。近年來,我國下決心淘汰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落後産能,狠抓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構建生態文明新體制的進程加快。2015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5.6%。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一季度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3%。化解産能過剩風險在加速,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産能總量逐步向市場需求和環境承載力靠攏,資源綜合利用水準明顯提升,行業平均負債率保持在風險可控范圍內。國內企業部門的美元債務下降進程明顯加速,企業購匯意願上升,結匯意願下降,表內貸款和債券融資高增長,控風險能力和經營品質增強。“雙創”釋放了生産力,去産能和穩就業同時發力,城鎮新增就業穩步增加,失業率保持基本穩定。隨著“雙創”的引領,“互聯網+”、分享經濟等加速發展,就業的總量和品質正在實現“雙提升”。

  4.城鄉差距逐步縮小,跨入中高收入行列。2015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快于經濟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6619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從2015年的年度數據來看,按照目前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水準,我國的每人平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左右,已跨入中高收入國家的新階段。此外,一季度,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578元,同比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2.59,比上年同期縮小0.02,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縮小。數據表明,廣大人民群眾共用經濟改革發展成果的進程在加快、程度在加深。

  上述四個“中高”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是有底氣的,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從整體上看,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二、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困難與挑戰仍然嚴峻

  當前,國際經濟仍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不確定性,制約國內經濟穩定運作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在凸顯,需要直面對待。全球經濟放緩,我們難以獨善其身,也難以一枝獨秀。

  1.世界經濟復蘇遲緩,總體趨勢可能繼續下行。世界經濟總體上處于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深度調整期,復蘇動力依然不足,增長勢頭脆弱,前景很不明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2日發布的報告預計,2016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2%,低于三個月前所預計的3.4%,為近6年來的新低。有些預測機構甚至認為應該下調到3%以下。美國經濟從金融危機恢復以來不溫不火,近年在3%左右徘徊,貨幣調整面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歐元經濟區在2014年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但一直低于2%的水準。德國和法國略好些,但也面臨幫助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負擔。歐元經濟區短期內看不到復蘇的曙光。日本經濟長期乏力,深陷通貨緊縮的泥潭。俄羅斯、巴西長期依賴能源,近年日子非常難過,經濟增長下滑嚴重。從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角度看,各種大宗商品價格在起伏波動中深度下跌,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低迷;金屬礦産品價格,從2011年時的高位下跌了一半左右。這些都表明,世界經濟增長趨勢仍在下行之中。

  2.國際金融危機尚未真正結束,存在危機重現的可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各種危機不斷,2009年始發的歐洲債務危機到目前尚未結束,中間伴隨著中東、北非國家的政局動蕩和內亂,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快速下行、匯率貶值等等。隨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導致企業利潤暴跌,資源和能源輸出型國家的財政收入下降,居民收入下降,投資能力下降和需求下降。新興市場經濟體依靠擴張的貨幣政策,將帶來新一輪全球貨幣的競爭性貶值,而這些國家對匯率幹預能力的削弱,匯率、股市和其他金融資産價格未來數年依然存在繼續暴跌的可能,存在引發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風險,可能使得中國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

  3.産能過剩問題嚴重,通縮預期風險需要正視。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回落既是宏觀調控的結果,也是市場需求環境變化的反映,尤其是受外需不振甚至下滑衝擊的影響更加明顯。隨著經濟增速回落,産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部分産品産能過剩問題進一步暴露。從各種數據來看,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産能利用率仍然偏低。産能過剩不僅造成能源資源的浪費,還造成惡性競爭、行業利潤率下降、失業增加、通貨緊縮等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後果。今年一季度CPI通脹同比上漲2.1%,而生産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達4.83%,4月份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1%,剛跨過榮枯線。我們認為,通縮風險雖然不宜誇大,但也不容小覷。

  4.房地産市場降溫明顯,産業“快打慢”效應凸顯。從房地産投資對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的貢獻率來看,1987—2014年平均貢獻率達到15.0%,而房地産投資對相關産業的拉動作用,對穩定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一季度,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累計為1.77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為6.2%。顯然,由于去庫存,給房地産帶來些新的機會,增速有所回升,但能否企穩還需進一步觀察。從長遠來看,房地産市場降溫是個大的趨勢。基于房地産、傳統制造業等傳統增長點的大幅下滑,而新的産業增長點正在孕育,新舊增長點轉換無法實現有效銜接,有些地方甚至“青黃不接”,從而出現新舊增長動力的“快打慢”效應。新興産業受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技術支撐不足等因素制約,個頭尚小、勢單力薄,短期內還難以成為像房地産、汽車等行業的“傳統引擎”。

  5.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當前,我國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將進一步加劇。一是要素供給的制約。從現狀和趨勢看,我國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能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以要素驅動為主很難實現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二是資源能源環境惡化的制約。我國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大和利用率低的問題突出。水資源、土地資源、大氣資源退化嚴重,環境承載力已逼近極限,主要能源、礦産資源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石油和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與資源環境相並列的人口問題同樣亟待調整完善,2014年16—59歲人口佔全部人口比重為67%,自2010年以來已經連續五年下降。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預計“十三五”時期的傳統“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會不斷提高。我國必須著力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大幅增加中高端人才比例,轉變過去依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三、催生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夯實長期持續向好的基礎

  中央確定“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年均6.5%以上。雖然增長指標留有余地,但完成這樣的任務,也還是不容易的,是要下大功夫的。要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創新核心位置,催生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1.優化宏觀經濟政策,堅持區間調控加定向調控框架。要保持6.5%以上的經濟增長,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宏觀經濟政策不僅要穩,更要優化。要堅持“穩增長靠宏觀調控創新、靠改革激發增長活力”這一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思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由于我國經濟在艱難的轉型升級,必須以足夠的信心和耐心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因此,要注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要注重讓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在堅持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定向調控。財政政策方面,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定向調控政策,把錢花在刀刃上。加大財政政策破解“三農”障礙、扶持小微企業培育、推動“雙創”發展等領域的政策支援力度。金融政策方面,大力發展資産證券化業務,通過降低長期國債利率,引導市場利率水準沿著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通道下行。

  2.積極化解産能過剩,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經濟轉型困難重重,必須痛下決心有“破”有“立”。“破”舊産能過剩,需要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協同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擴大國內市場規模,鞏固拓展國際市場。還要積極強化需求升級導向,促進産能結構優化,帶動産業轉型升級。可通過分解落實年度目標途徑,在落實完成“十二五”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淘汰落後産能目標任務基礎上,以提高財政獎勵標準,落實等量或減量置換方案等措施,鼓勵地方提高淘汰落後産能標準。在探索化解産能的同時,要下決心把人分流出來,密切關注職工分流和再就業問題,用好1000億專項資金,嚴防下崗潮,兜住網底。“立”就是發掘新增長點,建議加大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尤其是邊疆、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相互聯繫、開放的國際機場群,高速鐵路、公路網,電網、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網,包括城市地下管網等。加大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加快城市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完善城鄉基礎設施供給。加大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物流和互聯網金融等作為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業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資金成本。

  3.以科技創新推動創業,以大眾創業帶動就業。加快“雙創”戰略和政策的落地,實現創業激發和引入,以經濟結構優化帶動就業結構調整,以資金鏈引導創業創新鏈,以創業創新鏈支援産業鏈,以産業鏈帶動就業鏈。鞏固第一産業,拓展第二産業尤其是制造業,激發第三産業,通過“雙創”帶動“互聯網+”行動計劃升級,推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以保持和帶動就業結構調整,就業總量穩定增長,就業空間拓展。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更加注重職業教育轉型升級,努力培養出更多像德國那樣兢兢業業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培育“工匠”大國,讓中國制造業之大國重器能夠發揮綜合的比較優勢,搶佔國際産業的制高點。

  4.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發展內生持續動力。要加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制度創新和體制突破。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經濟發展動力。在進一步深化和鞏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同時,全面落實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國企改革和要素市場化等改革,努力實現改革的重大突破。要打好國有企業提質增效的攻堅戰,向著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方向推進,促進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央企業的戰略調整和兼並重組也應更加深化,目前看還有很大的改革余地。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方式與機制,進一步健全市政基礎設施、水利工程等領域的投資運營機制,推動PPP發揮更大作用。抓住當前有利的全面深化改革窗口期,順應市場預期,加快推進利率、匯率等市場化改革,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價格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5.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打造合作競爭的助力。雖然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風雲變幻,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且國家地緣政治熱點此起彼伏,美國在南海等地興風作浪,意圖牽制我國發展的動機不言自明。但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要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趨利避害,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我們要加大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力度,增強我國在國際經濟規則調整和制訂中的制度性話語權,積極參加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國際規則制訂,向全球提供公共産品。進一步完善擴大出口和增加進口政策,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準,鞏固出口市場份額,推動高鐵、核電等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對企業“走出去”給予更大的支援。務實推進“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加快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快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領域啟動實施一批前期收獲性工程。

  6.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包容式發展。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體生活,更加重視社會穩定。我國的基礎産業,有的如農業是弱勢産業等等,都存在投資不足、欠帳太多的問題。加強這些短板項目建設,可以把短板補長,中國長期穩定發展的可持續性就能得以提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政策支援力度,同時要加大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脫貧攻堅戰,加快實施精準脫貧戰略,重點圍繞確保到2020年前每年完成1000多萬人口的脫貧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些緊迫問題出實招。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支援社會資本、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公開、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特別是要下大力氣治理霧霾“毒瘤”,努力使“APEC藍”“閱兵藍”成為一種環境新常態。(作者:張佔斌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該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把握經濟發展趨勢性特徵,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研究》(項目批準號號:15ZDC0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相關新聞
  • 李克強:中國經濟困難和希望並存 希望大于困難
    中國經濟本身也在轉型,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在凸顯,所以説下行的壓力確實在持續加大。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地區和行業的走勢分化。
    2016-03-16 11:06:56
  • 南方時論:看待中國經濟必須堅持兩點論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發《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詳細回答了中國經濟形勢怎麼看、宏觀調控怎麼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推、預期管理怎麼辦、經濟風險怎麼防。
    2016-05-10 08:27:53
  • 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
    經濟運作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于預期。但經濟運作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
    2016-05-09 07:59:31
新聞評論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28977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