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2019-12-10 15:07:0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南寧12月10日電 題: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劉偉、向志強、何偉

  這是一個與旗幟有關的日子:1929年12月11日,右江畔春雷驟響,百色起義部隊在紅土地上樹起鮮艷的紅旗;20年後的同一天,在百色起義、龍州起義部隊後續血脈參與下,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了千年雄關鎮南關(今友誼關),宣告廣西全境解放……

  這是一段永無止境的征程:從遠徵7000裏、遊擊20載到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徵”,堅定的初心從未改變……

  百色起義90年,熱血續寫歷史,信念啟迪未來。

  從“左右江紅旗不倒”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理想信念跨越時空譜寫史詩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位于廣西龍州縣的紅八軍軍部舊址(10月22日攝)。新華社發(楊馳 攝)

  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兩層的村部小樓前,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砂糖橘銷售正旺,通屯路即將全面竣工,駐村第一書記楊傑興正帶領群眾開展“最後的衝刺”。“我一定要代文秀書記走完扶貧‘長徵路’。”

  黃文秀,這位從左右江老區走出的北師大研究生,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工作。半年前,年僅30歲的她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留下“將百色革命先烈們奮勇前進、不斷拼搏的精神傳承下去……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毅聲音。

  精神的力量跨越時空。90多年前,我們黨開啟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征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相繼受挫,但並未動搖共産黨人的信念。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百色起義紀念園(12月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就在廣州起義兩周年紀念日的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隨後,1930年2月1日,又領導發動了龍州起義,創建紅八軍。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00多萬,鼎立于祖國西南地區,成為當時全國矚目的根據地之一。

  在與中央紅軍會合的遠徵中,紅七軍將士們歷時9個月、跨越5省、轉戰7000裏,與反動勢力戰鬥100余次。

  “有的小戰士為了不掉隊,睡覺時就用一根繩子把自己和班長綁在一起。”百色起義紀念館研究館員麻高説,7000多人的部隊抵達中央蘇區時,只剩下2000人左右。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位于廣西百色的紅七軍軍部舊址(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紅七軍主力出徵之後,韋拔群僅帶著一個師的番號和數十名老弱戰士留守右江,重新組建部隊、建設根據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頑強地開展鬥爭。

  “今日處惡境,但相信,霧散天會晴。想起好前景,渾身勁,吞菜也甜心。”韋拔群把3個兒子取名為“韋革命”“韋堅持”“韋到底”,表示革命決心。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戰場,理想信念的旗幟始終在左右江老區高高飄揚。當地總結出“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鬥”的起義精神。

  在百色、東蘭、龍州等左右江老區,當地最雄偉、莊嚴、寬闊的建築往往都是紅色革命紀念場所。紅色教育、紅色旅遊成為當地的熱門事業。

  上世紀90年代,5萬多名築路職工經過長期艱苦奮戰,在極為艱險復雜的“修路禁區”中,建設了被譽為“中華扶貧第一線”的南昆鐵路。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5)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位于廣西田東縣的右江蘇維埃政府舊址內景(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走進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百色車務段辦公區,第一步踏上的就是由百色起義歷史燈箱組成的“紅色大道”。在“南昆之星”展示墻上,一個個不同時期的先進人物和事跡,銘刻著“南昆精神”的傳承。

  “百色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共産黨人不忘初心,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創業的奮鬥史。”百色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黃彩畢説,一批優秀的共産黨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走在時代前列。

  “為了生存,永不放棄”,淩雲縣泗城鎮隴雅村村口石柱上刻著的這8個紅色大字,是村黨總支書記吳天來帶領群眾與石山奮戰的錚錚誓言;

  壯族“老支書”莫文珍,帶領全村14個自然屯220戶1300多人走出大山,發展芒果産業脫貧致富;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百色起義紀念館(12月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扶貧狀元”陳開枝,23年間到百色幫扶100余次,用永不停歇的腳步履行對貧困老區的承諾;

  ……

  一個個共産黨員,就是一面面旗幟,帶領著廣大幹部群眾,一棒接一棒,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這是對先烈們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的最好告慰!這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生動注腳!

  從為人民求解放到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日子”,始終秉持不忘初心的為民情懷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6)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位于廣西田東縣的右江蘇維埃政府舊址內一角(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共産黨領導真正確,工農群眾擁護真正多,紅軍打仗真辛苦,粉碎反動勢力烏龜殼……”激昂的歌曲來自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百谷村。90年前,這個不足百戶人家的村幾乎家家都有人加入革命隊伍,是著名的“紅軍村”,但也因此曾被反動派焚燒成一片廢墟。

  新中國成立以來,百谷村大力發展秋冬蔬菜、水稻種植、餐飲、運輸、紅色旅遊等産業,實現了“新生”。目前村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2004年,百谷村成立了紅軍歌曲合唱團,“現在日子過得好了,要把紅軍精神傳承下去,唱好紅軍歌曲。”合唱團團長韋天朋説。

  90年前,革命先輩們正是懷著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信念發動了起義。推翻土豪劣紳的統治、制定勞動保護法、沒收一切地主階級土地分給農民、男女平等、實行平民教育……百色起義後,紅七軍宣布的“實施政綱”體現了共産黨人為民服務的初心。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左右江老區面貌與人民生活水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90年代,國家在百色、河池等地布局建設了平果鋁、南昆鐵路、龍灘水電站、岩灘水電站等一大批重大項目。

  在右江峽谷中,折線型的百色水利樞紐大壩甚為壯觀。項目建成後,往日肆虐的“洪魔”被降服,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日趨顯現,2018年發電量達21.92億千瓦時。

  為進一步加快老區發展,2015年,國家批復實施了《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4年來,雲桂鐵路、貴南客專、百色水庫灌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完工或開工,約200萬貧困群眾脫貧摘帽,在今年廣西批準脫貧的14個貧困縣區,有8個屬于左右江老區。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7)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來自越南的自駕遊客在廣西憑祥市友誼關留影(2018年9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漫步百色深圳小鎮,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這個深圳市幫扶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可容納3萬多貧困人口,學校、醫院、政務服務大廳等一應俱全,還配套建設了産業園。

  老家在德保縣的貧困戶潘榮坡,一家5口住進了三室一廳的新房,他和妻子也在工廠找到了工作,“幼兒園就在樓下,老人接送孩子很方便。”

  新立村“立”新顏!一排排新房鱗次櫛比,一片片果林正在收獲期,繪就了一幅充滿希望與豐收的盛景……在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村黨總支書記羅朝陽倍感振奮:“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上萬元,是2009年的4倍,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探索革命道路到全面深化改革,奮勇爭先的創新精神加快老區高品質發展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8)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在百色起義紀念館前,當地舉行百色起義90周年相關紀念活動(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拔哥故裏黨旗紅,能人引領致富路”——在韋拔群故鄉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裏村,東裏葡萄種植基地竹門兩旁的對聯和正上方“共耕社”三個大字引人注目。

  百色起義不僅是我們黨開展工農武裝割據的又一次有效探索,也在統戰工作、兵運策略、土地革命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1930年,鄧小平、韋拔群等起義領導人在東蘭建設“共耕社”,制訂《土地法暫行條例》《共耕條例》,探索符合實際的土地分配和耕作方式。

  如今,當年修建的一條“共耕渠”仍然水流不斷。村裏成立了以“共耕社”為名的種養聯合社和黨支部,帶動農戶發展良種葡萄、蜜柚、油茶等特色農業。

  作為鋁土礦資源富集區,鋁産業長期是百色的支柱産業,但由于多重原因,當地生産的氧化鋁甚至一度要千裏迢迢運到遙遠的大西北加工。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9)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那社鄉那社村命河田園(2016年6月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變化源于改革。近年來,百色積極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實施“煤電鋁一體化”,鋁産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百礦集團曾是一家瀕臨破産的傳統資源型國企。借助煤電鋁一體化,百礦集團一舉實現轉型,總産值從2013年的9.7億元迅速攀升到2018年的234億元,短短5年時間增長了24倍。百色市市長周異決説,吉利控股集團積極參與百礦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吉利百礦鋁産業項目近日正式開工,這將為百色鋁産業升級和老區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3)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位于廣西百色市的百色水利樞紐(2018年11月2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改革創新不僅推動了老區産業轉型升級,也改變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在昔日右江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田東縣,村村設有三農金融服務室、便民服務點等金融服務機構,農戶信用評級資訊一目了然,足不出村就可享受申請貸款和保險、轉賬、刷存折領取補助等金融服務。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0)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仁壽山莊景區(2017年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2008年,田東縣作為試點開啟了農村金融改革的“破冰之旅”。當地以金融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以“農金村辦”為核心,形成了農村金融改革的“田東模式”,目前正著力打造改革“升級版”。

  在紅七軍戰鬥過的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建設如火如荼。縣委常委、副縣長葉柳艷説,河池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重大項目正加快建設,現已有深圳市60多批次知名企業考察進駐,正式簽署合作項目達34個,總投資額339億元。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1)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廣西百色靖西市鵝泉景區(2月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在見證廣西全境解放重要時刻的友誼關口岸,一輛輛滿載貨物的汽車跨越國境,川流不息。邊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自貿試驗區……曾經的烽火邊陲,已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在靖西市龍邦口岸萬生隆國際商貿物流中心,8000平方米的水果冷庫、全程可視化的通道卡口、快速檢測中心等設施齊全而先進。這是當地創新採取“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模式,引入民營企業投資建設口岸新通道的成果。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2)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

這是即將建成通車的樂業至百色高速公路(11月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寫在百色起義90周年之際-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66112532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