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雲南建築大觀:把歷史刻于石碑上

2019年12月07日 08:44:10 | 來源:新華網

雲南建築蔚然大觀

類型眾多

多民族的融合

多元的地域風情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造就與眾不同的建築風格

石碑

佇立在雲南的各個角落

有的守護邊疆

有的記錄著民族團結誓言

有的銘記著人民英雄事跡

讓我們一起看看雲南的石碑吧!

  雲南人民英雄紀念碑

  雲南人民英雄紀念碑位于昆明市中心的光華街中段,1926年11月7日,中共雲南地方組織創建後,領導各族人民進行了艱苦英勇的鬥爭。1930年底,中共雲南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省委主要領導人和大批革命同志壯烈犧牲。1935年和1936年,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徵分別路過雲南,共經過雲南現在行政區劃的32個縣(區),在雲南播下了革命火神。1935年雲南地方黨組織三恢復重建,團結全省各階層人民開展了廣泛的抗日教亡運動。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雲南地方組織在城市領導了“一二一”等愛國民主運動。1948年以後,雲南地下黨又在全省廣大農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鬥爭,最後配合野戰部隊解放了雲南。1950年2月24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在全省地師以上幹部會議上莊嚴宣布雲南完全獲得解放。

  為永遠銘記英雄們的不朽功勳,早在1950年12月,雲南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就通過了在昆明建立人民英堆紀念碑的決議,並于1951年1月2日在昆明近日樓舉行了莫基典禮。1955年3月,因近日樓拆除,雲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奠基石遷至人民勝利堂。1995年2月24日紀念碑建成。碑體通高27米,方形,基座為2層,並利用了基座下的空間內設雲南人民革命鬥爭史陳列館,碑身底座四壁鑲有反映雲南人民鬥爭歷史浮雕。紀念碑莊嚴肅穆,表達了雲南人民對革命先烈的崇敬與懷念之情。

  民族團結誓詞碑

  民族團結誓詞碑立于普洱民族團結園,“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建于1951年元旦,是普洱專區26種民族的代表和黨政軍領導剽牛盟誓、刻石為記建立而成,此碑石為潔白的石灰石,長方形,高142釐米,寬66釐米,厚12釐米,有字18行,碑首第一行橫排陰楷《民族團結誓詞》六字;碑文為:“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在全國來講是絕無僅有的,是集革命性、歷史性、民族性于一體的千秋豐碑,是民族大團結的生動體現,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實現民族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歷史見證,是邊陲重地各民族一心向黨,鞏固邊防的最好證明,是新中國統戰工作的有力見證。

  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

  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一共有兩處,一處位于雲南省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園,是為表彰南洋華僑機工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豐功偉績,弘揚其愛國主義精神,雲南省人民政府于1989年樹立此紀念碑,讓後人世代緬懷,永志紀念。碑高9米,底座刻有“赤子功勳”四個大字,碑頂有當年的南僑機工榮譽紀念章圖案,巍巍豐碑矗立在蒼松翠柏之中。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對我國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海外華僑同仇敵愾,義憤填膺,積極抗日。1939年,在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的號召下,僑居海外的炎黃子孫積極響應,紛紛回國報名參加打擊日寇,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

  2005年,另一座同名紀念碑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落成,碑體總高16米,上端四條金色橫帶,南洋機工榮譽證章鑲嵌期其間,標誌著海內外同胞同心抗戰。碑後是記述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浮雕長廊,右側為紀念碑碑記。中間浮雕分別為:召喚篇、送別篇、築路篇、鐵流篇、蹈火篇、勝利篇,左側是南僑機工英名錄,浮雕下方《百雀圖》,紅色雄偉的紀念碑體直衝雲霄。3000多名南洋華僑機工,滿懷高度的民族責任感,毅然遠涉重洋,回到祖國,組成“南洋華僑機工隊”,投身于神聖的抗日救國服務工作。當時中國沿海港口均已失陷,抗戰進入了最艱苦階段。雲南是最重要的戰略基地,是大後方又是抗戰最前線,滇西僅存滇緬公路成為唯一的國際通道,世界各國和海外華僑支援我國抗日的軍需物資均靠這條運輸線運輸入。南僑機工不顧一切個人安危,冒著烽煙戰火,夜以繼日搶運軍需輜重和兵員,組裝、搶修車輛、培訓駕駛機修人員。在這期間,許多華僑因戰火為國捐軀。

  西南聯大紀念碑

  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雲南師范大學東北側,綠樹環合之中聳立著一塊由著名學者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座呈圓拱狀,高達1丈5尺,寬8尺,中嵌石碑,碑鐫千字之文,記述著西南聯大的創建歷史和校風校典,是中國革命史、教育史上的一塊豐碑。多少年來,昔日是聯大學生、今日為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的人士都來這裏追撫往日聯大的校園生活,緬懷先師們對自己的教誨。

  碑文敘道,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大、清華、南開三大名校遷往湖南,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校務由原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主持,于當年11月1日上課。後來局勢日艱,上海、南京相繼淪入敵手,武漢震動,臨時大學正式遷往雲南。數百名師生分批南行,多數師生步行、部分師生乘車船,有的更繞道香港,由港經越南,歷經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1938年初夏抵昆明,校名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5月4日聯大結束,三校遷返平津,歷時整整8年。這塊碑是研究西南聯大歷史的重要實物史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共和國一號碑

  中緬邊界是新中國成立後與鄰國劃定的第一條邊界,1960年劃定的中緬邊界開辟了新中國與鄰國和平友好解決邊界問題的先河,鞏固深化了中緬兩國人民的傳統“胞波”情誼。1960年中緬邊境線勘界結束後,在雲南省騰衝市猴橋鎮膽扎社區境內的“尖高山”頂豎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毗鄰周邊國家的第一塊界碑,被稱為“共和國一號碑”。中緬邊境線總長2186公里,雲南段長1997公里。騰衝段長150公里,總的有12棵界樁,1棵附樁,界線分為南北兩段。其中1號界樁是中緬南北邊界的起點,往北與怒江州瀘水縣接界,長113.399公里,有8棵界樁和1棵附樁;往南與盈江野牛坡接界,長36.703公里,有3棵界樁。

  站在巍峨莊嚴的一號界碑旁能看到巍峨秀麗的狼牙山風光、三岔河水庫、杜鵑花海、冷杉林、竹林、山地景觀,還能俯瞰緬甸境內的村落民居、異域風情。一號界碑坐落的尖高山林區林密谷深,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是徒步紅色旅遊的好地方。能觀賞到紅白相間的厚樸花;能看到多種杜鵑和峨眉薔薇競相開放;能觀賞到蔥翠欲滴的寒溫性針葉林-冷杉、鐵杉和箭竹、馬櫻花等;12-2月放眼望去白雪茫茫,雲霧繚繞讓人醉在其中流連忘返。走在山間還能看到九節狸、野牛、山廘等珍稀野生動物。我國的邊境地區地形險要復雜,氣候條件惡劣,很多界線遠離村寨,往來道路極為困難。劃界、勘界、豎立界碑等工作的背後,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南詔德化碑

  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詔太和城遺址內,矗立著一塊黑色的古碑——“南詔德化碑”。碑高3.97米,寬2.27米,厚0.58米。正面刻碑文40行,約三千八百余字,目前僅存殘破碑文256字。碑陰刻書41行,詳列南詔清平官、大將軍、六曹長等職銜和姓名。經過千百年的風風雨雨,碑文僅存八百余字。碑文主要頌揚了閣邏鳳的文治武功,並敘述了南詔、唐朝和吐蕃間的關係,以及歷次戰爭的緣由和經過,表明瞭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與唐和好的願望。南詔陳跡已如煙,而在這千年古村仍矗立著一塊豐碑——《德化碑》,其上至今讀來仍令人蕩氣回腸的碑文,鑿鑿印證著南詔雄霸一方的歷史,辯説著南詔與唐王朝的一段曲直,其文之雄辯高美,冠蓋古滇。

  碑文善以曲筆寫千秋故事,其敘南詔大勝之後,詔令道“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亡大禮”,于是“收亡將等屍,祭而葬之,以存恩舊”,表達出南詔國主進退有度、知時守禮的大智大謀和大仁大義。《德化碑》是一塊歷史的豐碑,除前所述內容外,它還廣泛記載了南詔時代雲南的諸多史跡,如城廓建置、職官體制、農田水利以及養馬、採礦、紡織等業,甚至連溫泉療疾這樣的細瑣之事也有載述,因此,它是研究南詔歷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風俗以及民族關係的第一手材料,彌補了許多正史的不足。

  富民縣紅軍小松園戰鬥紀念碑

  富民縣紅軍小松園戰鬥紀念碑位于昆明市富民縣。1936年4月8日清晨,紅軍六軍團十七師從尋甸樂郎出發,經稗子田、三家村下到大木板,欲經小松園往鐵索橋,準備繼二軍團四師過普渡河,10時許與前來這一帶布防的滇軍近衛一團遭遇,小松園遭遇戰打響。十七師三個團迅速投入戰鬥,五十團涉水過木板河,搶佔老幹山制高點,用火力壓制敵人;五十一團迂回石橋坡,牽制敵人;四十九團繼續與敵激戰,奪取過木板河通往小松園隘口的大石橋。

  老幹山北端山脊是控制小松園隘口的制高點,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紅軍攻上老幹山,居高臨下往北打,衝到大平地一線,滇軍設在樂在的指揮部都暴露在機槍射程之內。滇軍在飛機掩護下瘋狂反撲,參戰部隊增加到兩個旅(劉正富旅、張衝旅,其中張旅缺一個團一個營)、兩個獨立營(個舊獨立營、廣富獨立營),縱隊司令孫渡已趕到樂在協調指揮,還有兩個旅(魯道源旅、安恩浦旅)隨時可能投入戰鬥。普渡河鐵索橋戰鬥也打得十分激烈,鑒于敵人越集越多,軍團首長決定收攏部隊,向柯渡一帶轉移。紅十七師奉命撤出戰鬥,向東北方向撤退。尾追的滇軍碰上自己飛機投下的炸彈一片混亂,紅軍趁機脫離敵人,向新雞解、胡家村一線轉移。小松園戰鬥紅軍傷亡六十余人,殲敵二百余人。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位于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始建于西元458年,爨龍顏碑,與爨寶子碑世稱“二爨”。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碑文文體書法“皆漢晉正傳”、文體係銘文典范,尤其是雄強茂美的書法,極受書家所推崇,此碑是我國書法由隸變楷的珍貴資料。爨龍顏碑,詞採富麗,文筆凝煉,富于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識分子爨道慶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就書法而言,筆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有人將它與靈廟碑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由于書法精美,常有千裏之外覓拓本學書者。

  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位于雲南省昭通市境內,此碑書法蒼勁,文辭典雅,渾樸古茂,此碑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從內容上看,它主要記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廣宗,“十二隨官受韓詩,兼通孝經二卷,博覽(群書)”,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彥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陽。其父的下屬官員刻此碑送孝琚歸葬朱提朱塋,以紀念死者,安慰親屬。由此可見當時的邊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學習中原文化,鑽研典籍,也透露出當時婚、喪習俗。

  從碑四周所刻的龍、虎、龜紋,可以窺見漢代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石刻藝術水準。從書法上看,碑文係方筆隸書,取勢橫扁,左右舒展,筆畫瘦勁古樸。它的發現,不僅打破了“北方南圓”的陋説,而且可以探索“漢隸與今隸遞嬗痕跡”

一座石碑

一段歷史

無論身處何方

終究是雲南大地上

抹不掉的印記

深刻雋永

讓人無法忘懷

【糾錯】 [責任編輯: 陳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024138611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