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甘肅兩處遺址入選
2021-12-02 09:42:29 來源: 蘭州晚報
圖集

    原標題: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甘肅兩處遺址入選

  張家川圪垯川遺址半坡類型晚期M70出土器物組合

  歷年來,“考古戰隊”的重大發現中鮮有甘肅的身影。12月1日,國家文物局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刷新了人們的認知,讓甘肅在“考古戰隊”佔有了一席之地。當天上午,“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視頻會議通報了浙江余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廣東英德岩山寨遺址、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河北張家口鄧槽溝梁遺址項目進展狀況,並深度解讀了考古成果的價值與意義。

  甘肅慶陽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是一處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開展了考古工作。

  考古調查初步判斷南佐遺址面積約600萬平方米,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遺址核心區由9座大型夯土臺圍合,面積約30萬平方米,緊鄰夯土臺外側發現2道環壕,核心區東、南、北三面約1000米處還發現外環壕遺跡,但目前尚不能確認為封閉的環壕。2021年考古調查初步了解1號夯土臺殘存面積約880平方米、殘高2-3米。核心區北部發現大型建築基址、聯排房屋等重要遺跡,其中大型建築F1包括前廳、後堂,僅室內面積已達630平方米,墻壁、地面均為多層白灰面;F2出土白色堆紋陶、白衣陶、白陶、黑陶、朱砂彩繪陶,大型彩陶罐、帶塞蓋喇叭口平底彩陶瓶以及大量水稻遺存,顯示了較高的社會發展水準。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介紹,南佐遺址是黃河流域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對于認識黃河中遊、黃土高原尤其是隴東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地位,探索早期國家起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位于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一處仰韶文化史家類型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至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開展考古勘探發掘工作。

  圪垯川遺址從仰韶文化早期延續至仰韶文化晚期,年代距今6100年至5600年。其中仰韶文化早期史家類型時期的大型環壕聚落保存較完好,面積約8萬平方米,聚落週邊發現三道環壕,中心區為一處廣場,圍繞廣場呈向心狀分布三組房屋,共計100余座,每組房屋由1座大房屋(約100平方米)和數量不等的中型房屋(約20-50平方米)、小型房屋(20平方米以下)組成。房屋間發現數座袋狀窖穴,最大一座位于中心廣場,容積約60立方米,底部保存近0.4至0.6米厚的炭化粟黍遺存。勘探發現環壕外東南部疑似有陶窯區,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區。遺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陶器以彩陶為主,包括尖底瓶、平底缽、葫蘆瓶等,還發現一件玉權杖首。炭化植物遺存鑒定以粟黍為主,且以黍為多。動物骨骼遺存鑒定主要為家養動物豬、狗和野生動物鹿、狍等。

  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開展考古工作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陳國科一直堅守在一線。挖掘初期,考古隊伍就設定了明確的學術目標,因此,他對該遺址的狀況十分熟悉。他告訴記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是隴西黃土高原繼大地灣遺址之後又一重要考古發現,證實本區域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區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大型儲糧窖穴及粟黍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仰韶早期人群農業種植、農作物加工儲藏技術、人類生業經濟提供了實物資料,對探討中國北方地區粟黍作物馴化後粟黍農業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與會現場,我國考古專家一致認為,甘肅兩大遺址的發現説明對隴東地區文明起源地位重視還不夠,應該予以重新審視,並有望重新構建考古文化體係。(甘肅省文物局供圖)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宏梅 哈麗娜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12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