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磨煉社區防線
2021-11-27 09:22:53 來源: 《瞭望》
圖集

    2021年10月28日,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白銀路街道甘家巷社區一處核酸採集點,居民正在進行第四輪核酸檢測。受訪者供圖

    ◇讓社區這一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也能兼顧“晴天”“雨天”,隨時做好面對“極端天氣”的準備,成為應對各類常態、非常態風險最穩固最具韌性的堅強堡壘

    ◇“不立于危墻下”是應對風險成本最小的方式

    ◇倒逼治理智慧化進程提速,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治理手段與傳統治理模式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正加速融合

  在本輪新冠肺炎疫情較早爆發的甘肅省蘭州市,截至11月25日24時,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83例,無症狀感染者2例。疫情發生以來,當地及時採取措施,阻斷傳播鏈條,社區傳播得到控制,社會面正在從“靜下來”進入“有序動”。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深入蘭州市多個街道社區走訪蹲點發現,一種以風險意識為核心的社區治理思維正成為共識,基層期待構建權責並重的“平戰”轉換機制,讓社區這一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也能兼顧“晴天”“雨天”,隨時做好面對“極端天氣”的準備,成為應對各類常態、非常態風險最穩固最具韌性的堅強堡壘。

    實戰中扎牢社區防線

    按照社區要求,甘肅省蘭州市酒泉路街道楊家園社區居民雷敏中午12點準時下樓,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提示和指引下,先後測溫、登記、踩著一米間隔貼紙排隊,十幾分鐘就做完了核酸檢測。

    “第一輪核酸檢測的時候,檢測臺前已經擠滿了人,後面的居民還在蜂擁。”雷敏回憶説,經過幾輪核酸檢測,社區組織越來越有秩序。

    截至10月20日20時,蘭州市共發現確診病例8例,無症狀感染者1例。是夜,當地升級疫情防控措施,動員全員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

    楊家園社區黨委書記楊靜坦言,社區此前從未組織過大規模核酸檢測。要求轄區8000余居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檢測任務,時間緊、任務重。

    楊靜説,為了提升工作效能,他們每晚復盤,總結出按戶數劃分檢測時段、整樓帶進帶出、根據實際情況增減檢測點等精細化管理和操作的流程,核酸檢測一輪比一輪更順暢。

    酒泉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郭佳告訴記者,防控指令下達當晚,酒泉路5個社區以黨組織為核心迅速集結,卡口設置、硬隔離等措施都是沿用去年疫情防控時積累的經驗,“全員核酸檢測”等新情況,在後來的反覆磨合中熟練起來。

    近期記者走訪的蘭州市城關區草場街街道、白銀路街道,七裏河區建蘭路街道、西園街道等多個街道、社區,都普遍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幹部們都説,黨建為主軸,黨員為主線,組織發動駐在單位、社區居民,在多輪“實戰演練”中不斷尋找漏洞、總結經驗、以練促防,才能築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社區防控嚴密防線。

    社區應急帶來三點啟示

    一些受訪幹部表示,此輪疫情是一次危機實戰,給今後社區應急治理、風險應對帶來三點啟示:

    ——人員增量需及時轉化為效能增量。

    今年32歲的退伍軍人段煒,具備專業的消殺防疫知識。疫情期間他自帶消殺物資和器材,承擔楊家園社區核酸採集點的消殺工作;在白銀路街道甘家巷社區,一蔬菜銷售商戶志願參與封控人員的物資配送,保障了社區封控家庭的蔬菜和生活用品供給。

    西園街道黨工委書記王義涵、草場街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文等表示,疫情發生後,各級黨員幹部、退伍軍人、社會愛心團體、專業服務隊伍、熱心居民群眾等聞“疫”而動,人力、物資源源不斷向基層聚集,在隊伍秩序維護、卡口登記等環節發揮重要作用,減輕了社區在疫情期間的運作壓力。

    但社區幹部們也反映,疫情防控工作中,志願隊伍臨時組建、人員變動快且難以進行專業分工,因此在熟悉、調度志願者時花費了不少時間,才基本實現人崗相適、各安其位。

    ——需更深層次智慧賦能。

    草場街街道民百家屬樓在此輪疫情中曾被劃定為封控區。從居家隔離的第一天起,“住戶群”就成了居民、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最便捷的溝通平臺。除了體溫報備和疫情知識宣傳,居民們將生活需求反饋在群裏,社區和志願者為大家採購、送貨到府。

    不少採訪對象表示,疫情這一特殊的、非常態的治理場景,客觀上倒逼治理智慧化進程提速,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治理手段與傳統治理模式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正加速融合。為促進智慧手段在社區應急治理上能夠得著、用得上,一些採訪對象建議,數據資訊篩查能和社區人工摸排有效聯動、互為補充,避免瞞報謊報帶來的疫情擴散風險,也能將社區工作人員從低效率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

    ——盼應對危機有備無患。

    建蘭路街道光明苑小區發現一例確診病例後,社區幹部迅速按崗到位,一邊轉移小區隔離人員,一邊對小區採取封閉措施、做好隔離儲備。疫情期間,發生孕婦生産、特殊疾病就醫等突發情況,社區也能規范處置。建蘭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桐良説,今年6月街道曾出現過一例病例,所有現行標準都是在當時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不少幹部説,疫情發生初期,能在第一時間實現人員流動的有效管控,正是因為去年疫情期間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應對流程。大規模核酸檢測出現前期混亂,也是因為缺少完備的處置程式。

    經此一役,社區幹部認為,危機應對不能靠運氣,需要在平時定下流程、做好演練,“誰來都是一套標準,誰幹都是同樣規程”。

     強化最小治理單元的應急能力

    調研中,記者聽到最多的感嘆是,“如果之前演練過就好了”;聽到最多的期望是,“今後能多一些這樣的培訓就好了”。受訪幹部、專家等認為,統籌發展與安全,應摸清潛在風險底數、及早做好預案,從社區這一治理最小單元重新塑造與風險社會相匹配的治理體係,提升在“最先一公里”及時發現、防范、處置和化解風險的能力。 

    一是借疫情之機凝聚風險治理共識,深化全社會風險防范意識。蘭州理工大學教授王裏克、蘭州市委黨校教師瞿靜等人表示,正在發生的疫情是社會感知度較高的公共危機,也是基層工作者和社會公眾認識危機、理解風險的契機,可利用影視作品等文化産品、科普教育等場館基地這類具象載體,推動提升全社會的風險警覺。

    二是按行業、地域摸清風險底數,制定適合基層操作的標準化規程手冊。受訪專家説,“不立于危墻下”是應對風險成本最小的方式。新時期“危墻”的內涵和類別已經發生變化,需要進行深入扎實的前瞻性研究,摸清“危墻”底數,在此基礎上制定適應社區街道鄉村等基層使用的風險應對標準化操作手冊和權責並重、權責相適的應急響應機制,對預期發生概率高的事件還可提前給予培訓指導,組織相關演練。

    三是培育適應現代風險危機的“準專業化”應急響應志願服務隊伍。郭佳、劉桐良等認為,人員“增量”變效能“增量”,工作要做在平時。他們建議,以街道為主體,建立包括“雙報到”黨員、聯建單位、退役軍人、應急專業隊伍、個人志願者在內的志願服務數據庫,將不同門類的志願者和其在應急響應中所能承擔的任務、對應的崗位相匹配,設置“小隊長”“AB角”,危機緊迫期“一鍵啟動”“一鍵響應”。同時相關部門給予及時的激勵引導約束,讓志願者真正成為社區“平戰”有序轉換的有生力量。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任衛東 王博 何問

責任編輯: 王生元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6112810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