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廈門集美全面推動“五大振興”,打造鄉村振興“集美樣板”-新華網
近年來,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發揮嘉庚故裏、百年學村的資源優勢和擁有兩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的區位優勢,全面推動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線上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互動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資訊

廈門集美全面推動“五大振興”,打造鄉村振興“集美樣板”

2023-12-04 20:00:00 來源: 光明網
字體:

  近年來,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發揮嘉庚故裏、百年學村的資源優勢和擁有兩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的區位優勢,深化校村結對、“引智下鄉”工程,積極探索“國企+村集體經濟”合作開發平臺,創新“跨村聯建”等發展模式,全面推動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産業振興:創新合作模式,探索“國企+村集體”發展新路徑

  2022年10月,集美區灌口鎮村集體項目舉行簽約儀式,灌口鎮的三社、坑內、深青等13個村攜手企業,合作開發村集體發展項目。這是集美區深化村企合作、創新打造的“1+N+1”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實踐。“我們打包整合灌口鎮13個村(居)集體用地,由鎮、村、國企共同簽署合作協議,一體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化散為整,發揮出最大合力。”相關負責人説。

  集美區委鄉村振興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加快村集體發展項目建設,穩步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集美區打破地域界限,實行跨村聯動,在廈門市率先探索“國企+村集體”合作開發新路徑,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此前,灌口鎮的三社村、李林村已與集美髮展集團合作開發村集體發展項目——三李城商業中心,即灌口萬達廣場項目。這是廈門市首個國企參與合作開發的村集體發展項目,已于2021年12月建成開業。三社、李林兩村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不用投一分錢就可以領到租金收入,實現村民每人平均年分紅超1000元。

  人才振興:深化校村結對,“引智下鄉”促發展

  “用了蠣殼制成的改良劑後,挂果率提高了,壞果和裂果率降低了,産量增長了50%。”看著黃澄澄的臍橙挂滿枝頭,後溪鎮黃地村的農戶們笑得合不攏嘴。

  這些讓果農增産增收的土壤改良劑,是集美大學“蠔殼惠民”項目團隊歷經7年攻關的科研成果。在集美區“引智下鄉”工程推動下,集美大學師生已為集美區農戶無償提供土壤改良劑140噸,大大提升荔枝、臍橙、蜜柚等25種農産品品質,為農戶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據了解,為充分發揮百年學村的資源優勢,集美區把人才作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出臺《集美區深化校村結對助推鄉村振興行動方案(2022-2025年)》,圍繞“科技創新、鄉村實踐、鄉土文化、才聚鄉村”等4項計劃展開校村結對。按照“一村多校、一校多村”原則,精準匹配26個村(社區)及13所高校院所供需,結成31個“對子”。目前已建成華僑大學“光明之城”鄉村振興服務站——集美雙嶺站、集美大學二農社區鄉村振興工作站等實踐基地,開展“鄉村走透透”式調研,舉辦兩岸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美美市集”等活動。

  此外,田間地頭裏,還有來自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的智慧。為降低人工、時間等成本,更好防治病蟲害,廈門市駐灌口鎮科技特派員聯繫大疆科技公司,為灌口鎮田頭村百余畝農田開展植保無人機統防統治工作,通過手機規劃好噴灑區域後便能實現一鍵作業,高科技進一步提升了農戶種植收益。

  文化振興:聚集兩岸青年,助力鄉建鄉創

  在後溪鎮後溪村的城內,有一群來自中國臺灣的“新村民”,他們以城內村為實踐基地,帶領兩岸青年走進鄉村,開展文旅融合、空間改造等活動,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向兩岸青年傳播城內村的風俗、村史和美食。

  兩岸青年助力集美鄉村振興,發揮所長,貢獻青春力量。

  這些臺灣“新村民”有幾個共同的家——海峽青創學院集美鄉村振興基地、兩岸大學生鄉建鄉創實訓實踐基地、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據了解,城內村有一座霞城城隍廟,作為臺灣霞海城隍廟的祖廟,這裏近年來成為兩岸親情互通與民間信仰文化交融的聖地。集美區依托兩岸同根同源的城隍文化,引導兩岸青年聚集在後溪城內,共同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已16個臺青項目入駐城內村。

  據介紹,近年來,集美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先行先試探索兩岸青年助力鄉村振興“集美模式”,以創品牌、建項目、搭平臺、引人才、統隊伍為抓手引導臺灣青年參與鄉創鄉建。全面實施“村智計劃”“村young計劃”“村浪計劃”3個臺灣青年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引進懂技術、懂管理、懂行銷的高素質臺灣青年加入高校産業技術聯盟鄉村振興顧問團;舉辦海峽青年論壇、兩岸新農人鄉建鄉創發展論壇;開展“手創青村”鄉創研學工作營、兩岸村情、民俗文化等交流活動……一係列舉措,吸引了眾多兩岸青年人才在集美農村的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生態振興:利用綠色資源,打造溪林生態示范動線

  溪中流水潺潺,岸上林木蓊鬱,隨手一拍都是自帶“濾鏡”的美景……不少漫步在許溪溪林生態示范動線上的居民,都忍不住感慨:“集美真‘水’(閩南語‘美麗’的意思)!”

  這條“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生態景觀動線,全長4.8公里,覆蓋溪西村、頂許村、東輝村、李林村等4個示范村,上接田李溪、東李溪,下連後溪溪到杏林灣水庫,滿足周邊2.5萬居民出行和休閒需求,吸引了眾多遊客來開展鄉村旅遊和生態研學。

  為充分利用綠色生態資源,集美區以水為媒,圍繞“看山望水、記住鄉愁”,以凈化濕地為中心、安全生態水係為軸線,在許溪流域清淤疏浚、修築堤岸,新建生態濕地係統4座、尾水人工濕地2座,將26口荒廢魚塘改造成濕地,設置親水準臺、水上汀步,栽植兩岸立體植物帶,貫通沿岸休閒健身步道,打造田園景觀長廊。該項目入選福建省百條“串點成線”經典線路名單。

  兩岸青年響應雙碳國家戰略部署,打造“雙碳戰略+兩岸融合+鄉村振興”的廈門樣板。

  為進一步推動生態振興,集美區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發展。在我國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聚融壹家臺灣青年雙創基地、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通過廈門産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購買後溪鎮岩內村的農業碳匯,用于抵消基地産生的碳排放1127噸,成為全國首批“零碳臺青基地”。

  作為集美區碳匯交易的首次試水,“零碳臺青基地”探索了“雙碳戰略+兩岸融合+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是具有集美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又一生動實踐。

  組織振興:創新“跨村聯建”,共謀鄉村發展

  以細、松、酥著稱的仙景芋産自田頭村;雙嶺村的禾祥西生態農業基地有省內最大的櫻桃番茄基地、牛奶草莓採摘基地;東輝村種植的海南無核荔枝遠近聞名……集美區灌口鎮田頭村、雙嶺村、東輝村3個行政村位置毗鄰,資源稟賦相近,“一村一品”發展各有優勢。

  去年6月,由田頭村、雙嶺村、東輝村組成的“三村聯建”發展聯盟正式啟動,發揮資源統籌、聯動協調的作用,讓資源“流動”起來,幫助解決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實現村財、村民收入雙增長。

  集美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助推鄉村抱團合力發展,集美區出臺跨村聯建實施方案,選取地理位置相鄰、資源稟賦相近的村莊,成立“跨村聯建”發展聯盟,創新組織聯建促效能提升、産業聯建促效率提升、村財聯建促效益提升、文旅聯建促質效提升的“四聯四提”發展模式,圍繞組織、村財、産業、旅遊等4個方面細化24項措施。

  田頭村、雙嶺村、東輝村“三村聯建”發展聯盟打響了集美區“跨村聯建”的“頭炮”,串聯三村閉環觀光動線,統一農業技術指導和宣傳銷售,推動完成鄉村振興項目23項,解決農産品品牌推廣、“快遞+農業”項目落地等12個問題,有效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灌口鎮“三村聯建”發展聯盟黨建做法,也入選全國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展示名單。(文:雷渺鑫 莊鷺欣 黃晶晶 圖片來源:集美區委鄉村振興辦)

[責任編輯:連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