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山區外貿加工廠的夢想與煩惱

景程制衣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忙碌。首席記者 陳維燈 攝\視覺重慶

  立春後,洞溪河畔的雲陽平安鎮乍暖還寒。平安鎮平安社區,雲陽縣景程制衣有限公司的廠房裏,卻是熱火朝天。

  30多名平均年齡近50歲的農村婦女在制衣電車前忙碌著,一塊塊普通布料在她們手中變成了一件件精致的女式開衫。

  廠房面積不大,只有400余平方米,僅有55臺制衣電車,可每年有18萬余件各式各樣的女式服裝,從這裏開啟跨重洋、越千山之旅,成為巴黎、紐約街頭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平安鎮地處雲陽最西邊,位于萬州、開州、雲陽三地交界處,是名副其實的山區小鎮,群山環繞,境內海拔高差近千米,總人口僅4萬余人。

  就在這山區小鎮裏,像景程制衣這樣專門從事外貿加工的小微企業有10余家。

  這些小小的廠房裏生産出大量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服裝、電子器件、體育用品……

  制衣廠

  保質保量完成訂單,謀劃創立自有品牌

  “我在沿海的制衣廠幹了20多年。”幾年前,返鄉的陳建和丈夫李方霞創辦了景程制衣,開始為廣東虎門一家商貿公司代工生産出口女裝,“這幾年從沿海返鄉帶娃的婦女比較多,我們這個活路比較輕松,時間也相對自由。”

  50歲的李子容已是景程制衣的熟練工,“只要有活路,我基本上都來。計件工資,最高一個月拿過8000多塊哦。”

  李子容家住平安鎮向陽村,走路到廠子也不過20余分鐘。景程制衣讓她實現了就近務工,既能賺錢養家,也能就近照顧家人。

  身有殘疾的陳小萍是平安鎮聯高村人,也是村裏的脫貧戶,“娃兒老漢在重慶主城打工,我一個人帶著兩個細娃,在廠裏務工,平均每月能拿2500塊錢。”

  穩定的訂單、相對固定的人工,讓陳建計劃擴大生産規模,“準備添置30臺制衣電車,把二樓的廠房也利用起來。”

  陳建的想法,得到了平安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

  “我們為她爭取了50萬元的鄉村振興示范車間補助。”平安鎮鎮長付健介紹,鎮裏還在基礎設施建設、工人招聘等方面為景程制衣提供幫助和支援。

  新的制衣電車很快就能到位,但陳建並不滿足于此,“我們現在主要是代工,還沒有自己的品牌,利潤很低,平均下來一件衣服僅有2.5元的利潤。”

  在保質保量完成訂單的同時,創立自己的品牌,是陳建和李方霞的新夢想。

  電子廠

  勞動強度不大卻缺人工,産值提升有難度

  離景程制衣不遠的雲陽縣平佳電子廠,卻要冷清許多,幾名工人在生産線上組裝著磁環。

  “我們生産的磁環主要用于新能源充電器,出口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平佳電子廠廠長曹亮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磁環的組裝幾乎全靠手工,技術含量不高,只要手腳靈活、眼睛不花就能做,“一些工人把活路拿回屋頭做了,廠子裏人就少一些。”

  磁環的組裝共有10道工序,工人都拿計件工資。

  負責外觀檢查、合腳工序的向芬,檢查一個磁環計酬0.75分,“一天能完成1萬多個,一個月全勤能拿到2500塊錢左右。”

  手腳麻利的劉曉英不僅白天在廠裏做活路,晚上還把配件拿回家中組裝,“我一個月能拿3800多塊,收入還是不錯。”

  目前,平佳電子一年能完成30余萬個磁環的組裝,年産值逾200萬元,但曹亮也有自己的煩心事,“很難擴大産能,主要是人工不足。現在我們固定工有30多個,缺口近50人。”

  曹亮介紹,平佳電子的總廠在萬州,“平安交通便捷,幾分鐘就能上萬開高速。總廠希望我們能多接一些單子,人工夠的話平佳電子的産值翻幾番也問題不大。”

  為何景程制衣人工相對穩定且缺口不大,平佳電子卻缺人工呢?

  “磁環太小,活路做久了眼睛累得很。”向芬告訴記者,另外有些工序的單一計件工資不足1分錢,讓許多不了解的人提不起興趣。

  付健介紹,為了幫助平佳電子解決人工不足的問題,平安鎮在春節前後組織了多場招聘會,也組織了不少返鄉農民工到廠裏實地參觀,“幾場招聘會下來,目前已表達意向的有二十多人,希望他們能夠盡快到崗。”

  籃球廠

  想擴大生産規模,可訂單多少無法掌握

  正月初八,平安鎮聯高村籃球廠就已開工。

  村裏的這家籃球廠,産品均供海外市場,每年生産籃球十幾萬個,年産值100多萬元。

  籃球廠負責人申逸駿早年在沿海某籃球廠打工,從雜工做到了車間主管,還先後介紹平安鎮近300人到所在企業務工。

  當申逸駿離職返鄉照顧雙親時,他帶到廠裏的村民大部分也已經返鄉。“回來的熟練工多,我也熟悉業務,廠長就喊我在村裏搞個廠子,為他們代工。”就這樣,申逸駿回到村裏,在鎮、村的支援下辦起了籃球廠。

  “最開始沒有廠房,村裏就把原來的辦公樓交給我,當廠房用。廠裏每年固定給村集體分紅5000元。”申逸駿介紹,聯高村由原聯合村和高勝村合並而成,原聯合村的辦公樓閒置幾年了。

  “閒置辦公樓改成廠房,盤活了閒置資産,解決了籃球廠的廠房問題,還給村集體帶來了收入,一舉多得。”付健介紹。

  如今,籃球廠為30多位村民提供了固定就業崗位。

  年過六旬的申碧君、李尚玉沒啥文化,無法外出務工,如今在廠裏負責打氣、上膠等工序,每個月收入2000多元。

  而負責貼皮的栗媛媛,是最早一批從沿海籃球廠返鄉的務工人員,技術熟練的她每個月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

  可申逸駿也有煩心事,“籃球廠工資不低、願來的人也多,我們想擴大生産規模,可訂單多少我們自己沒法決定。”

  如何解決?申逸駿和鎮裏還沒有想出好辦法。 

  本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實習生 龐梧萱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35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