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記者從市婦聯獲悉,日前市婦兒工委辦公室牽頭編制的《重慶市婦女發展規劃(2021—2030年)》(以下稱《婦女發展規劃》)和《重慶市兒童發展規劃(2021—2030年)》(以下稱《兒童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頒佈實施,新規劃設置了未來十年目標,並提出具體策略措施。
婦女兒童健康水平日益提高 到2030年將達到這些目標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重慶市覆蓋城鄉的婦幼健康網絡日益健全,通過實施上一輪婦女兒童發展規劃,重慶婦女兒童健康狀況持續改善,母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全市新生兒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69‰、2.92‰、4.69‰,孕産婦死亡率降低至9.52/10萬,優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保持西部領先水平,婦女人均預期壽命延長至81.6歲,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對此,在保障婦女兒童健康方面,兩個新規劃提出,到2030年,孕産婦死亡率下降到8/10萬以下,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降至2.5‰和4.5‰以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階段學生近視率降至38%、60%和70%以下;減少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孕産婦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檢測率達到98%以上,艾滋病母嬰傳播率下降到2%以下;適齡婦女宮頸癌人群篩查率達到70%以上。
市衞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接下來,將全面開展婦幼健康促進行動,關注婦女兒童心理健康、兒童營養、兒童近視預防、出生缺陷防控、更年期和青春期保健等重點和薄弱環節。此外,還將擴大婦女“兩癌”檢查覆蓋面,逐步為城鄉適齡婦女提供“兩癌”免費檢查;培養1000名區縣級“兩癌”檢查技術骨幹,提升技術服務水平;市婦聯將持續實施低收入婦女“兩癌”救助項目,救助慰問“兩癌”患病婦女。
關注“一老一小”問題 建兒童友好城市和社區
兩個新規劃注重回應“一老一小”等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在“婦女與家庭建設”“婦女與經濟”“兒童與福利”“兒童與家庭”等四個領域都做了一一回應,部署了兒童早期發展、兒童醫務人員提升、老年婦女社會福利提升等重點工程,推動家庭減輕生育、養育、教育、養老負擔。
《兒童發展規劃》提出要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和兒童友好社區。對此,市發展改革委將創建一批兒童友好街區、社區、學校、醫院、圖書館、公園等示範單位,為兒童成長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建立市級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培育機制,逐步擴大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覆蓋面;同時加快推進兒童友好示範項目建設,加強兒童校外活動設施、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適兒化改造。
針對“一老一小”群體,市民政局&&,在“一老”方面,將建立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探索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模式;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支持社區嵌入式、護理型、普惠性養老機構建設;提升醫養康養結合服務能力,推進醫養康養結合服務向社區、向家庭延伸;加強養老服務行業綜合監管,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推動“養老服務+”産業融合;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健全養老服務人才教育培訓體系,鼓勵建立養老人才補貼制度。
在“一小”方面,市民政局將進一步落實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強化部門協調聯動,形成保護合力;建立健全兜底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特殊兒童的保障政策,依法履行臨時監護、長期監護職責;建立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形成市、區縣、鄉鎮(街道)、村(居)四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網絡;發揮好“12345”政務服務熱線未成年人保護專線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
持續保障婦女兒童權益 促進女性就業創業
兩個新規劃實施後,重慶如何進一步推進反家庭暴力等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工作?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在完善工作機制方面,將家暴類警情納入出警範圍;在完善調解機制方面,廣泛發動派出所和社區民警、網格員等社會力量,多渠道加強家庭矛盾源頭排查。同時,與市高法院、市司法局聯合下發《關於全面建立“一庭兩所”矛盾糾紛聯調機制的意見》,建立健全反家庭暴力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
據了解,《婦女發展規劃》首次將“充分發揮婦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半邊天作用”寫入指導思想。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在服務體系建設、職業培訓、創業扶持、重點幫扶等方面持續發力,促進女性就業創業和保障婦女平等就業。
具體來看,圍繞“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要求,推進智能化、標準化、便民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建設,為有需求的婦女提供就近就地、精準、規範的就業創業;提高婦女就業能力,將婦女納入就業創業培訓計劃,積極開展就業困難婦女的“訂單式”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質量和就業率,並提供就業信息、推薦就業等配套服務工作,積極建立“培訓+定向就業”新模式,充分發揮行政和市場的作用,跨區域開展市級示範培訓。
此外,深入實施“渝創渝新”創業扶持計劃,打造創業服務品牌,組織開展創業創新大賽、創業生態峰會等活動,搭建女性創業展示交流平台,促進創業要素對接,放開創業擔保貸款戶籍限制,推行“公共+市場”創業擔保貸款模式,優化融資服務,拓寬融資渠道,解決婦女創業資金難題;以落實就業崗位為重點,對就業困難婦女開展“一對一”的就業援助,加大公益性崗位統籌開發力度,過渡性安置就業困難婦女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