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日前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重慶小額貸款公司實收資本約為1197億元、貸款餘額為2376億元,均為全國第一。其中,貸款餘額在全國的佔比高達26.18%。
從2017年起,因互聯網貸款風險蔓延,我國開始對包括小貸行業在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整治。重慶小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凸顯的是近年來重慶積極主動履行對地方金融組織的監管、金融風險處置等職責,在推動地方金融監管改革上積極作為、銳意創新,有力有效服務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扶優限劣,小貸公司實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行業頻頻出現“套路貸”、洩露個人信息等事件,一度讓小貸行業受到牽連。
然而,作為由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審批、監管的地方金融組織,小貸公司是服務小微和“三農”的重要補充力量,不能“一關了之”。
怎麼辦?
扶優限劣,區別對待。重慶首先對P2P網貸業務進行了整治。“截至2019年11月,我市取締了轄區內全部29家P2P&&,還取締了其他機構開展的P2P網貸業務。”重慶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説。由此,重慶成為全國率先完成P2P機構“出清”任務的省份。
同時,重慶又接連&&監管政策,對小貸行業進行規範。
如,2021年,重慶市金融監管局&&《關於進一步加強重點問題小額貸款公司分類監管工作的通知》,加大對小貸公司的監管力度,對“失聯”“空殼”和“重大違法違規”等重點問題小貸公司進行查處,推動小貸行業扶優限劣。
通過監管政策規範,全市小貸公司不斷優化,頭部集聚效應明顯。目前,全國註冊資本超過50億元的12家小貸公司中,有7家在重慶。
建章立制,實施五級分類監管
近年來,圍繞西部金融中心建設,重慶從促發展和強監管兩個維度,強化地方金融監管改革創新。
“比如,加快推進《重慶市地方金融條例》立法相關工作。並在全國率先&&融資擔保行政處罰辦法,確保監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重慶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説。
同時,針對融資擔保公司、小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組織,重慶從市場准入、法人治理、市場退出等重點環節健全監管規制,在重點行業初步構建起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監管的制度體系框架。
如,2018年起,重慶市金融監管局對全市融資擔保機構探索實施五級分類監管,每年開展監管評級。依據評級,A、B級融資擔保機構可享受評先創優、政策試點、獎勵激勵政策傾斜;C、D級融資擔保機構將被採取風險提示、責令整改、約談高管、限制自有資金運用、適度加大現場檢查頻率等監管措施;E級融資擔保機構將被加大監管力度,被風險警示、責令整改、約談高管或建議更換高管、列為現場檢查重點、限制業務範圍、暫停開展新的融資擔保業務,情節嚴重者將被依法行政處罰。
截至2022年9月末,重慶市金融監管局已對全市74家融資租賃公司全覆蓋開展了首次監管評價工作,並對8家融資擔保機構實施了行政處罰。
這些舉措,為推動地方金融組織健康發展、防範金融風險打牢了基礎。目前,全市金融增量風險基本控制,存量風險有序壓降,取得階段性成效。
&&激勵政策,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在強化監管的同時,重慶還通過&&激勵政策,引導地方金融組織加大對小微、涉農等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的投入。
2021年9月,重慶市金融監管局聯合市財政、中央駐渝金融監管部門等印發《關於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切實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的實施意見》,搭建以市級為龍頭、區縣全覆蓋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傾斜,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2022年5月,重慶市金融監管局、市財政局共同制定發布新政策,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維護社會穩定和防範化解風險、支持抗疫和復工復産、支持小微“三農”和科創業務、不可抗力因素等11項情況予以免責,建立“敢擔、願擔、能擔”的長效機制。
此外,重慶市金融監管局等部門還積極推動地方金融組織創新擔保産品,支持企業融資紓困。
如,為有效緩解國內科技企業“缺芯少核”的燃眉之急,作為首批入圍重慶地區海關稅款擔保試點的擔保機構,重慶進出口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以匯總徵稅保函為着力點,研發升級進口通關線上金融服務産品關稅保函。
這是一种經該公司擔保,由合作銀行為進口企業向海關開具的分離式保函,能幫助進口企業實現“先放後稅、匯總繳稅、屬地備案、全國通用”,循環享受擔保額度,提高通關效率,緩解資金壓力。2022年2月,該公司成功為重慶某芯片進口企業開具分離式海關關稅保函,啟用首日即順利通關價值近600萬元的芯片。
得益於上述一系列舉措,地方金融組織在支小支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小貸公司的小微、涉農貸款餘額達871.2億元,同比增長逾8%;融資擔保行業小微、涉農在保餘額達1601.72億元,同比增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