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這塊地要抓緊灌‘跑馬水’搶救一下。實在不行,就趕快改種秋洋芋、冬油菜,減少損失。”查看完種糧大戶朱佔昌的水稻田長勢,開州區農業農村委抗旱救災技術工作組第13組專家李楚蘭對身旁的朱佔昌介紹應對措施。
朱佔昌今年種植水稻2200多畝。受連晴高溫影響,部分插秧晚的水稻因田間缺水導致無法抽穗。聽到專家的建議,老朱吃了一顆定心丸。
今年,重慶高溫天氣發生時間和氣溫顯著偏早、偏高,降水和旱情顯著偏少、偏重。平均降水量僅98.1毫米,較常年少6成,為歷史同期最少,36個區縣遭受乾旱災害。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旱情出現後,農業農村、水利、應急、氣象等部門緊密配合,建立監測預警、技術指導、應急處置、用水調度一體化工作機制。財政投入抗旱資金約9000萬元,全力保障群眾生活、農業生産用水,合理調配現有水源灌溉受旱作物。
在永川區,當地23支農業技術服務小分隊活躍在田間地頭,幫助村民抗旱保生産。
“稻田的灌水要做好,為蓄留再生稻和種植秋馬鈴薯做準備。”永川區板橋鎮種糧大戶彭忠菊家200畝水稻收割完沒幾天,農業技術服務小分隊專家唐科明就來到她家,指導她在旱情下的生産工作。當地還成立6個由農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抗旱減災工作組”,通過“領導包片包鎮街+技術人員包村社(大戶)”,圍繞糧油、蔬菜、茶葉、果樹等産業,對種養業主和生産基地實行“一對一”幫扶指導。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427個抗旱技術工作組1938名抗旱技術人員,分區縣、分旱情緊盯水稻、玉米、甘薯、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等作物,分類制定抗乾旱、抗高溫等技術措施,指導區縣加強在土作物肥水調控,積極採取覆蓋栽培、搶灌“跑馬水”、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噴施抗旱劑等技術。
在重慶九龍坡區,14&從外地引進的大馬力收割機正在農田收割,幫助農戶跑出秋收“加速度”。
“這些大馬力收割機比市內收割機機收效率高出近一倍。”九龍坡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通過採取收割工具統一編號,收割水稻田分片包乾的方式,確保顆粒歸倉。
秋糧是重慶糧食生産的“重頭戲”。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已組織本地投入收割機5612&,外地調進11057&,以開展“水稻收割大比武”的形式,激發機手全力搶收。目前,全市已完成機收水稻589萬畝。(記者 趙紫東 李鳳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