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10米、100米、1000米……一次適老化改造能帶來什麼?

  7月27日,渝北區雙龍湖街道,老人們在益壽園的涼亭裏下棋、聊天。

  7月28日,璧山區璧城社工李川東、熊向東在物資局家屬院了解業主意向,幫助住在高樓裏的老人們代辦加裝電梯的手續。

  本組圖片均由記者崔力攝/視覺重慶

  重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當前大多數老年人首選的仍是居家養老。隨着老人身體機能的退化,熟悉的家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方便”。從老人居家便利、下樓順利,到室外公共環境的舒適,這些循序漸進、由內到外的適老化改造正讓重慶老人的生活環境更加“友好”。

  10米內的便利:

  “微”改造解決大問題

  臥室床邊裝上扶手,方便起身;房間裏安設感應夜燈,起床後夜燈會自動亮起;安裝浴凳,方便洗澡……最近,因為家中一個或多個小小的變化,重慶高新區不少老人的生活更加得心應手。

  從房間到衞生間的距離,短短不過十米,行動自如的年輕人幾步就“搞定”,但對走馬鎮老人張永蘭來説,卻總是走得戰戰兢兢。

  早年因動手術後落下後遺症,又兩次從樓梯上摔下,對張永蘭來説,哪怕是在家裏活動,都很怕摔倒,必須一步一步慢慢挪。“現在給我家房間裏裝上了一排排扶手,確實方便多了,我咋早沒想到呢!”

  據相關調查顯示,老年人跌倒,有一半是發生在家中。跌倒已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殘、失能、致死的首要原因。

  “在很多人印象裏,居家適老化改造是個大工程、複雜事,但實際生活中,只需在老人家庭原有生活設施的基礎上稍加改造,例如在衞生間、廚房、臥室等區域安裝扶手,鋪設防滑地墊,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老年人跌倒或滑倒風險,讓老人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的十米更方便。”重慶高新區公共服務局工作人員介紹,今年高新區計劃繼續進行224戶居家適老化改造。

  在璧山區大興鎮石壁村,一部分農村特困老人家中也實施了“量身定做”的改造。

  84歲的半失能老人蔡頂華為腿腳不便而煩惱。改造前,璧山區民政局工作人員特地上門告知老人居家適老化改造政策和改造內容,再和評估單位一起討論改造細節,力求讓老人住得更舒心放心。

  在幾個方案中,蔡頂華對衞生間的改造尤其重視。“年紀大了做什麼都困難,尤其是上廁所,蹲久了頭暈,好幾次站起來險些摔倒。”現在,蔡頂華家的廁所安上了無障礙扶手和坐便器,因政府每戶補貼3000元,他自己沒花一分錢。老人高興地説:“這就是我需要的,不佔空間,又很實用。”

  輕鬆100米:

  老人順利下樓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腿腳越發不靈便。對於住房沒有電梯的他們來説,年輕力壯時可輕易爬上爬下的樓梯,現在變成了一種負擔。

  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以及近日興起的爬樓機,讓老人們實現了上下樓幾十米、一百米的輕鬆。

  璧山璧泉街道天湖花園是一個20年的老小區,70%的住戶為老年人,目前已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加裝了50部電梯。一位老居民用“輕鬆自如”形容自己的電梯生活:“我在這裡已經住了20年了,四五十歲時上下7樓還可以,現在快70了,上下樓只能一步一步扶着樓梯走。裝上電梯,買菜、串門都輕鬆。”

  許多老舊小區老年人期盼自己也早日過上“直上直下”的便利生活,今年6月,璧山區璧城社工發起了“電梯幫幫幫”服務,為璧城街道轄區內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服務,幫老年居民跑腿、協調、傳送資料。

  7月28日,璧城社工李川東、熊向東在物資局家屬院了解業主意向,做摸底調查。“我肯定同意啊,老房子住了幾十年,面積大、戶型好,捨不得搬,但每天爬上爬下是真累啊!”70歲易傳祿老人拉着兩個小夥子,諮詢樓棟啥時候能裝上電梯。

  “放心吧,只要前期業主表決通過,後面流程我們來跑,順利的話三個月就能動工。”李川東説,“電梯幫幫幫”服務共有五名專職社工、100多名志願者參與,目前已接到近100棟老舊小區的跑腿委託。

  記者從市住建委了解到,自2018年我市啟動老舊小區改造以來,全市已累計開工改造3842個小區,同步實施加裝電梯3878部。今年計劃同步加裝電梯1406部,目前已完工446部。

  在渝中區,一部爬樓機讓81歲腿腳不便的朱婆婆實現了“常出門看看”的願望。

  調試好機器設備,給老人係好安全帶,車輪順着履帶轉動……記者見到,朱婆婆像坐轎子一樣平穩地下了樓。這套爬樓機操作簡單,折疊輕便,使用時只需由工作人員啟動按鈕,再扶着把手調整方向,就可以輕鬆抬着老人上下樓。

  “為了小區居民使用方便,我們每個街道都備有爬樓機,住在老舊小區高層且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可隨時向社區免費申請借用,不再長時間‘宅家’,放心安全地‘走’出家門。”渝中區民政局養老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區民政局、區殘聯陸續為轄區內11個街道採購配置了社區助行設施。這批最先使用的爬樓機將輻射至街道各個社區,提升老年人、殘疾人的生活便捷度。

  舒適1公里:

  老人的世界應更廣闊

  我市的適老化改造不僅僅體現在家庭中、樓棟裏,街區甚至農村的公共場所也在進行適老化改造。

  一大早,渝北區雙龍湖街道,一位老人扶着新安裝的欄杆,正埋頭爬梯。老人姓李,75歲,家住飛湖雅園小區。每天經過這40多步樓梯,到家對面的益壽園益壽亭下棋,是他雷打不動的愛好。

  “以前走這段路覺得特別漫長,如果不想走樓梯,就要沿着斜坡繞行更遠到益壽亭。”李爺爺説,自從益壽亭通往居民區的道路裝上了手扶欄杆,自己走樓梯輕鬆了很多,孩子也更放心他出門下棋了。

  在大量老年人聚居的雙龍湖老城區,益壽園、康逸園、怡樂園這三個由城市邊角地改造的老年文化主題公園,對於老人們的“友好”和“善意”還不止於此。

  記者見到,三個公園雖設計感各有不同,但均鋪上了塑膠防滑地面,扶手延伸至居民樓,坡道放緩,隨處可見供老人歇腳的涼亭、座椅。走進公園裏細看:幾排架子是讓老人們挂傘、挂菜、挂衣服的;座椅扶手處有幾個淺淺的圓洞,這是放杯子的地方;座椅一側有充電插口,陰涼處還有便民飲水機……

  “適老化改造是一項基本的民生工程,我們以老人視角設計每處細節,希望不僅能為老人獨立自主生活提供更大便利,還能增進老人社會參與、提高生活質量。”雙龍湖街道黨工委書記楊坤敏介紹,街道將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打造6個老年文化主題園,讓老人身處適老化街區,可出門可休閒可健身可交流,擁有更廣闊的世界。

  大渡口區建勝鎮民勝村是環境適老化改造試點村。記者在這裡看到,為滿足老人出行、休閒需求,鎮裏改造了過去凹凸不平的老路,新建了觀光步道、彩虹路,將各院落串起。同時,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安全需求,進行防滑處理。“以前我們村裏的路坑坑洼洼的,路又窄,下雨天出門就怕摔跤。”民勝村5社65歲村民王世容樂呵呵地説,現在好了,路擴寬了、也平坦了,老年人的活動範圍變大了,老鄰居每天都約好一起散步健身。

  相關新聞>>>

  我市今年底有望完成3000戶居家適老化改造

  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我市已完成5000戶老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到今年底,有望再改造3000戶。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負責人介紹,關於適老化改造,國家層面&&了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民政部門專門聯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殘聯&&《關於推進“十四五”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重點兜底困難群眾養老便利。市民政局也多次與市住建委、市殘聯等部門對接,按照責任分工有序開展工作。

  “適老化改造分為室內和室外,民政部門所屬的適老化改造就是室內適老化改造,對有需要的老年人家裏的地面、門、臥室、如廁洗浴、廚房、物理環境、老年用品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造。”該負責人介紹,過去,全市民政部門從特困人員(分散供養)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遴選了5000戶老人家庭,按照7個類別30個項目的居家適老化改造清單,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對每戶改造家庭予以2000元市級補助。

  目前我市正在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居家適老化改造重點工程,爭取年底全市完成改造3000戶,進一步推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試點工作。(記者 張莎 實習生 王懿瑤)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89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