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化馴養基地,工作人員正在查看長江鱘生長情況。(攝於4月20日)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8月3日,萬州區大周鎮長江口,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化馴養基地,萬州區水産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將買來的小雜魚投喂到網箱中,給居住在這裡的珍稀魚“改善伙食”。
這裡的“居民”大有來頭——除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岩原鯉、四川白甲魚、圓口銅魚外,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
長江鱘又稱達氏鱘,長江上游特有珍稀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野外滅絕,其種群基本靠人工放流維持。
萬州區水産研究所自2010年開始進行長江鱘的人工繁殖研究,目前已成功實現移養馴化。
這幾年,移養馴化的部分長江鱘陸續達到性成熟,該所正組織力量開展長江鱘人工繁殖技術攻關。一旦成功,人工繁育的長江鱘可通過增殖放流投放到天然水域,對恢復長江鱘的種群數量、保護長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為長江鱘“尋家”
遠遠望去,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化基地孤懸於長江江面。該基地於2009年由農業部批復成立,功能有二:一來對野生的長江珍稀魚進行馴養,待其達到性成熟後進行人工繁殖;二來將人工繁殖的魚苗放到這裡適應野生環境,待長到一定的個體後進行增殖放流。
“我們移養馴化的50多尾長江鱘親本魚及後備親本魚就住在這裡。”萬州區水産研究所水産工程師傅秋民告訴記者。
作為長江珍稀瀕危魚類,親本魚的培育是實現人工繁育的關鍵。2010年,研究所通過引種獲得了一批長江鱘。
長江鱘性成熟的年齡為6—8齡。當時獲得的長江鱘大約1齡,如何讓它們好好地存活下來,就成了當務之急。
由於這批魚苗十分金貴,科研人員把一部分放在雙河口珍稀魚人工繁育車間進行池塘養殖,一部分進行微流水養殖,一部分則放到大周野化馴養基地馴養。
通過不斷試驗發現,生活在野化馴養基地的長江鱘,比生活在其他地方的狀態更好,這裡的溫度、水質等自然條件更適宜長江鱘生活,
“畢竟長江才是最適合長江鱘生長的環境。”大家感嘆道。從此,這批長江鱘正式“搬家”到野化馴養基地。
讓長江鱘“安家”
“搬”了家,還要“安”下家。因為等待長江鱘批量發育到性成熟需要很長時間;同時,長江鱘的移養馴化,對水溫、水流、水質、空間、營養等要求都很高,“安家”不易。
為了讓長江鱘能夠好好發育,將來成為擁有健康身體的“魚爸魚媽”,大家積極想辦法為長江鱘補充營養。當時市面上沒有專業的鱘魚親本魚料,他們便購買了市面上能買到的最好的鱘魚飼料。但很快,大家發現這種飼料是針對鱘魚成魚研製的,會導致長江鱘“長胖”,“長胖”後的長江鱘脂肪堆積會影響性腺發育。於是,大家趕緊調整“飲食配方”,減少魚料中的脂肪含量,想方設法換成親本魚料。配合長江鱘的天然習性,大家還沿着江岸尋找水蚯蚓,購買小雜魚給長江鱘“改善生活”。每年三四月份,工作人員還用水泵衝擊水體,讓長江鱘加強“運動”,促進性腺發育。
就這樣,長江鱘一天天長大。
近幾年,通過挖卵器挖卵、B超等方式檢查,部分長江鱘逐漸達到了性成熟期。於是,科研人員開始着手人工繁殖,但由於雌魚性腺尚未發育成熟,魚卵未成功實現受精。
大家並不氣餒,珍稀魚的人工繁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論今年的試驗是否成功,我們攻克長江鱘人工繁殖技術,實現長江鱘重回自然的腳步都不會停下。”萬州區水産研究所黨委書記劉本祥説。
送長江鱘“回家”
今年,隨着長江“十年禁漁”和長江保護法的實施,長江萬州段水面肉眼可見的野生魚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數據是反映長江“十年禁漁”成效的重要依據。今年3月12日,萬州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進行常規資源監測,船行駛至武陵鎮長江水域時,捕撈到一尾長江鱘。
大家一下子興奮起來——這是長江“十年禁漁”實施後,萬州區首次在資源監測中發現長江鱘的身影。當時傅秋民也在船上,他小心地捧着這尾“寶貝兒”,快速測量身長、體重等數據後,將它放歸長江。回到水中的長江鱘擺動着身軀,消失在江水中。
傅秋民告訴記者,這條長江鱘長約50厘米,體重0.498公斤,體型瘦長,魚吻帶有明顯的粗糙感。根據這些特徵推測,它的年齡約2齡左右,已在野生環境中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這讓大家很興奮,“我們爭取早日攻克長江鱘人工繁殖技術,早日讓長江水域多一些增殖放流的長江鱘。”劉本祥説。
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任重而道遠。
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龍丹梅 實習生 梁夢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