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沙坪壩區童家橋街道紅岩黨群服務中心。
窗外,熱浪滾滾;室內,童家橋街道楊家山運動場改建方案的協商十分熱烈——這也是今年沙坪壩區政協童家橋街道委員組開展的“渝事好商量”首場基層協商。
協商伊始,沙坪壩區政協童家橋街道委員組組長卿斌文,展示了楊家山運動場目前的狀況。該運動場位於童家橋街道五靈觀社區,面積8000平方米,原為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自用體育場。去年,康明斯公司將楊家山體育場無償移交給交童家橋街道使用。
“這個運動場周邊居住了8000余名居民。但因為運動設施老舊,沒有發揮運動場應有的作用。”看到照片上雜草叢生、地面破碎的運動場,五靈觀社區居民代表陳凌説。針對改建方案,陳凌收集到不少年輕人的想法:最好設置室內、至少是能遮陽避雨的空間,方便大家風雨無阻地鍛煉;運動設施最好智慧一些,可以及時記錄並反饋健身效果。
“不能忘記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居民代表趙燕泠説,在運動場設計時,應該為老年人保留適當的健身空間與項目,並增設休閒座椅。
“運動場周邊老舊居民小區停車位本就緊張。運動場修好後,會吸引更多的人流,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車位緊張程度。”居住在運動場附近的居民檀春耕&&擔憂。
運動場與文物保護單位“四一圖書館”毗鄰,與網紅打卡點、川外小鐵路只隔一片小斜坡。既有“地利”之便,又有歌樂山·磁器口文化旅游區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的“天時”,沙坪壩區政協委員、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研究部工作人員王浩建議,可將運動場與周邊文旅資源結合起來,建設影視基地、紅岩書吧等,為文體旅融合發展探路。
“作為一項惠民措施,不僅要怎麼建,還應考慮到如何管。”西南政法大學基建後勤管理處副處長張超,對運動場整治好後如何“造血”提出建議:通過引進專業運營管理機構,配套物業管理、小賣部經營等服務,創造健身中心消費點。
提出的期盼與建議還需要有可行性。此次“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活動還請來沙坪壩區有關部門和設計企業提出建議。
針對運動場“煥新”後的長期運營,沙坪壩區體育局建議在適當收費的同時,每週要提供不低於35小時的免費和低收費項目,讓大家共享運動場;該區文旅委建議在涉及文物保護單位時,要提前上報國家相關部門審批同意,影視基地、紅岩書吧等還可銷售紅岩相關的文創産品;該區城市管理局提出利用運動場周邊支馬路和邊角空地劃建停車位、修建立體停車場等。
“這次協商感覺比較滿意,運動場改建的方案傾聽了我們居民的訴求,給出的建議把改建中、改建後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考慮到了。”居民代表陳凌&&,“我們對這個運動場更期盼了。”(記者 羅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