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打造門戶樞紐 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環境

  核心提示

  7月15日召開的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提出,要持續增強門戶樞紐功能,進一步拓展大通道,形成大樞紐,優化大口岸,提升大平台,深入做好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産業文章,努力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要持續增強生態宜居功能,推進“兩江四岸”治理提升,提高宜居水平,強化文化傳承,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良好環境,讓更多人到重慶行千里、致廣大。

  如今,主城都市區在打造門戶樞紐、營造生態宜居環境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將採取哪些措施?重慶日報記者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做客重報圓桌會暢談發展思路。

  主持人:

  重慶日報記者

  楊永芹 楊駿 申曉佳 廖雪梅

  訪談嘉賓:

  重慶市交通局黨委書記、局長 許仁安

  重慶市商務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章勇武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扈萬泰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楊治洪

  推動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

  着力構建“1小時通勤圈”“1日生活圈”和快貨物流圈

  許仁安&&,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主城都市區交通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發展水平,在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和建設交通強市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目前,主城都市區高鐵營運里程達到571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367公里,這有效地推動了中心城區與主城新區之間直連直通。

  與此同時,主城都市區內部&&更加緊密,渝萬城際鐵路完成提質改造,樞紐東環線加快推進,渝長高速復線建成通車,武隆至兩江新區、永川至璧山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毗鄰地區幹線公路加快提檔升級等。

  下一步,我市將大力推動交通強市建設,以“米”字型高鐵網建設為重點,統籌推進世界級機場群、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高速公路等發展,推動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着力構建“1小時通勤圈”“1日生活圈”和快貨物流圈,努力促進主城都市區更好發揮引領示範作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推動——

  一是強通道。加快建設成渝中線等5條高鐵,年底啟動渝西高鐵。開工成渝高速擴能,實施渝遂、渝武等擴能,推進江津至瀘州北線、永川至榮昌至自貢等項目。加快整治長江朝涪段,推動嘉陵江、渠江等航道達標建設。積極構建“雙樞紐”機場格局,加快建設江北機場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力爭年內開工重慶新機場綜合交通樞紐。

  二是強樞紐。打造樞紐港城市新名片,加快重慶東站站城一體建設,實施重慶站改造,持續完善主城果園、涪陵龍頭等港口功能,加快推進黃磏港一期、寸灘郵輪母港等項目。支持建設涪陵、永川等4個區域樞紐,以及大足、榮昌等8個一般樞紐。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推進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範基地等項目,打造寄遞西部樞紐。

  三是強治理。構建“1小時”鐵路公交網,拓展開行公交化列車,推進主城新區全域公交與中心城區公交政策協同。建設綜合交通“智慧大腦”,豐富車路協同和智慧服務區應用場景等。

  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增長點

  推動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功能完善、能級提升

  章勇武&&,為推動主城都市區加速對外開放,我市&&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重慶市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實施方案》,主城都市區15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及重慶高新區國家加工貿易産業園建設加快推進;&&促進自貿試驗區貿易投資便利化若干舉措,加快推進主城都市區6個聯動創新區建設等。

  同時,主城都市區還獲批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國家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實現國家級服務出口基地零突破。今年1-6月,主城都市區外貿進出口突破4000億元,實際使用外資超過7億美元。

  下一步,我市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主城都市區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功能完善、能級提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先行區。推動主城都市區全方位開放,全面提升通道、平台、經濟、環境等要素水平。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國家級經開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改革創新,建設好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落實好服務業擴大開放、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各項試點任務。

  二是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持續增強主城都市區國際消費集聚輻射力,推動“兩江四岸”核心區商業商務中心區建設,提檔升級中央商務區,大力發展首發經濟、首店經濟。統籌推進國際購物、美食、會展、旅游、文化“五大名城”建設,高質量參與辦好智博會、西洽會。

  三是增強主城都市區帶動能力。持續推動“一區”與“兩群”開放平台、消費資源深度對接。探索建設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帶動“一區兩群”開放創新。完善商貿流通體系,加強農商對接,促進農商互聯,推動“兩群”農産品進城。

  用好生態和人文兩個“寶貝”

  推動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

  扈萬泰介紹,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主城都市區科學發展,城鎮化工業化主戰場功能更加凸顯;系統完善市政、交通等主城都市區同城化發展基礎支撐體系規劃、管理體制機制。

  注重生態和人文品質提升,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聚焦切實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入選中國十大特色生態修復案例,廣陽島、銅鑼灣礦區生態修復項目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注重聚焦“兩江四岸”主軸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注重推動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深化自然資源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持續釋放土地政策紅利等,成效顯著。上半年,主城都市區出讓工業用地1.37萬畝,佔全市90%、比去年提高12個百分點;主城都市區審批建設用地1.45萬畝、佔全市68%,保障了軌道4號線西延伸段等13個重點項目。

  下一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積極向上爭取,聚力劃實“三區三線”,深化完善功能布局,科學布局城鎮建設用地增長,保障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有序開展。

  二是加快優勢地區發展步伐,推動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産業、重大功能設施向主城都市區布局,增強區域綜合承載能力,建設更具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更具活力和魅力的現代化主城都市區。

  三是確保穩經濟大盤政策落地落細,強化政策儲備,深化細化優化支持政策,強化規劃項目策劃生成,助力穩投資、穩經濟。

  四是用好生態和人文兩個“寶貝”,加快實施一批出成績、出效果、出亮點的保護修復項目,推動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為城市留住根脈、留存記憶。

  通過以上舉措,持續增強主城都市區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在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大都市中更好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深入實施城市更新提升

  打造近悅遠來美好城市

  楊治洪&&,主城都市區是全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主力軍,近年來我市在推進城市更新提升、推動基礎設施同城化、補齊民生領域短板等方面深下功夫,重慶現代化大都市形象逐步凸顯,“軌道上的都市區”提速建設,“1小時通勤圈”初步構建。

  比如,主城都市區開展以“兩江四岸”為“主軸”的城市更新,江北嘴江灘公園等十大公共空間陸續建成;中心城區“緩堵促暢”和同城化大通道加快建設,軌道交通在建及運營里程達732公里,中心城區至永川、大足、南川、綦江(萬盛)等278公里城軌快線獲國家批復;完成老舊小區改造2790萬平方米,完成棚戶區改造39957戶,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0萬套;實施城市更新試點示範項目89個,投用項目42個等。

  下一步,主城都市區將深入實施城市更新提升,傾力打造近悅遠來美好城市,不斷增強廣大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重點在四個方面深下功夫——

  一是在強功能、提品質上下更大功夫,把功能提升放在首位,編制《城市生活功能完善工作指南》,把握城市更新中的“留改拆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是在強基礎、提效能上下更大功夫,衝刺軌道交通“850+”成網計劃,深入開展“緩堵促暢”和路網更新工作,加快建設同城化大通道,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三是在補短板、強弱項上下更大功夫,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高品質打造長嘉匯、藝術灣等城市名片,紮實開展城市更新試點示範,大力實施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進一步激發城市活力,開啟更加宜居、美好的生活新場景。

  四是在轉方式、促升級上下更大功夫,在主城都市區推進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抓好“新城建”和“雙智”國家試點,爭創“智能建造”全國試點,加快建設綠色、智慧、韌性城市。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4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