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將於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重慶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有關情況。
有利於紅色資源規範化保護、穩定性利用、長久性弘揚
“加強紅色資源地方立法,發揮法規的引導推動作用,既是旗幟鮮明講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曹清堯介紹,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地方立法,體現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的政治自覺和政治擔當,有利於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工作在法治化軌道上開創新局面,為全市上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匯聚磅礡力量。
曹清堯介紹,近年來,我市在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方面積累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急需固化為制度,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同時,全市紅色資源點多面廣,保護傳承的任務繁重,實踐中也存在着家底不夠清楚、部門職責劃分不夠明確、協調機制不夠健全、保護責任落實不夠到位、傳承弘揚機制有待統籌等短板、難點和問題。
比如,歸屬私人産權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效果不夠理想。據統計,全市私人産權革命文物建築面積約有2.2萬平方米,普遍存在“不能修”“不敢修”“不好修”等問題。
又如,紅色資源展陳水平不高,現代化展陳手段運用不夠、相關專業人才缺乏。通過這次立法,解決了“為什麼保護傳承”“保護傳承什麼”“由誰來保護傳承”“如何保護傳承”等問題,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有利於紅色資源規範化保護、穩定性利用、長久性弘揚。
立法過程中把具有重慶元素的內容納入其中
“在立法過程中,我們注意增強地方特色,把具有重慶元素的內容納入其中。”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黎藜介紹,將“弘揚紅岩精神”首次寫入地方性法規,是此次立法的地方特色、重慶特色,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巴渝兒女秉承紅岩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重慶智慧和力量。
此外,《規定》第十四條對紅色資源聯線保護傳承、建設綜合性紅色資源設施、創建各類教育基地的表述;第十五條就展陳建設及紅色資源管理部門的統籌指導和專家審核把關等,都是重慶在實踐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旨在加強軟硬體建設,奠定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的前提條件,確保展陳解説準確、完整、規範、權威,“這些都是對重慶經驗的固化和提升”。
“一一·二七”烈士殉難日是重慶獨有的紀念日,《規定》第十七條將其與清明節、七一、烈士紀念日、國慶節一併納入應當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的重要紀念日,也凸顯了重慶特色。
通過“小切口”“小快靈”實現精準立法
目前,全國其他省市開展紅色資源相關立法,均採用的是“條例”分章節的方式,而我市採用的是“規定”的方式。
黎藜&&,在此次立法過程中,根據我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工作實際,按照問題導向原則,有幾條立幾條的思路推進立法,確保針對本地突出問題“對症下藥”,根據實際情況“量體裁衣”,不分章節,通過“小切口”“小快靈”實現精準立法。
雖然《規定》只有26條,但是解決了當前我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工作中存在的範圍不清、産權多元、管理不夠順暢、保護利用不夠規範、公眾保護意識不強、參與度較低等突出問題,為進一步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提供法治保障。
三線建設、三峽移民、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紅色資源納入法治保護
記者了解到,《規定》將紅色資源界定為: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形成的,具有歷史價值、教育意義、紀念意義的資源。
同時,借鑒文物保護法對文物的分類,將紅色資源主要分為不可移動資源、可移動資源兩大類。
“這樣規定,就可以將暫時不屬於文物、烈士紀念設施、歷史建築範疇,但又具有保護價值的紅色資源,比如三線建設、三峽移民、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紅色資源納入法治保護。”黎藜&&,《規定》還明確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堅持尊重歷史、科學認定、依法保護、合理利用、永續傳承的原則,為後面設置相應的保護傳承制度和措施定下了基本準則。
2025年實現市級以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完好率達100%
做好調查認定,建立名錄,是摸清我市紅色資源底數,加強定點保護利用的前提。
《規定》第七條明確,市文旅部門會同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定期開展或者根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申請開展紅色資源調查,擬定紅色資源名錄建議名單,經專家評審、聯席會議審核後,由市文旅部門報市政府審定,並及時向社會公布。
此外,《規定》還明確,不可移動紅色資源原則上實行原址保護。
曹清堯介紹,我市已經進行了全市紅色資源本底調查,對全市革命文物進行了一次“起底式”專項調查,基本掌握了全市紅色資源的底數,對革命文物的年代、類別、保存狀況、産權屬性、保護管理機構等核心指標進行了全面準確登記,初步建立了全市革命文物保護專項檔案,並同步開展了革命文物執法檢查專項行動、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專項督察和革命文物現場調查。
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幸軍介紹,全市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1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9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30處。在時間序列上,涵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序列非常完整。
下一步,市文化旅游部門將用好保護責任人制度,強化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新公布一批市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全面完成各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以更大的力度推進紅岩文化公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片區,到2025年實現市級以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完好率達100%、區縣級以下革命文物險情排除率達100%。
此外,重慶還將圍繞爭創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新建重慶談判紀念館、重慶紅軍長征紀念館、中國共産黨重慶曆史陳列館、重慶革命軍事館等,改擴建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紅岩革命紀念館、川陜蘇區城口紀念館,實施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趙世炎烈士紀念館、南腰界紅三軍司令部舊址等基本陳列改陳,推動革命文物連片保護、整體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