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文藝工作要服務于黨和人民的事業”

劉國樞(受訪者供圖)

  “文藝工作要服務于黨和人民的事業。”這是102歲的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劉國樞獲評2021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後的感言。正因為胸懷這樣的信念去工作去創作,劉國樞在他悠長的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生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作為“四川畫派”的重要奠基人、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的早期創建者之一,劉國樞不僅推動了西南地區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用自己的畫筆記錄下歷史的進程。他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美展,油畫代表作《紅軍到川北》《飛奪瀘定橋》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名作。他與劉藝斯、葉正昌等一道開創了川美油畫的學術傳統,先後培養了羅中立、高小華、王大同、何多苓、龐茂琨等一大批享譽全國的油畫藝術家。

  然而,劉國樞坦言,自己並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工作目標,也曾是個“糊涂”的文藝青年。

  “新中國成立前,我認為藝術就是解決自己溫飽的手段。1950年參加革命工作後,我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劉國樞解釋説,變化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工作中一邊學一邊做,漸漸就意識到自己從前的“糊涂”。

  “學習了新中國的文藝方針,調研了一些自己以前不曾關注的創作題材,慢慢地我覺得知識分子要為真理而奮鬥,具體到文藝工作者,就是要跟黨走,藝術作品要為革命工作、為人民服務。”102歲高齡的劉國樞,談到自己年輕時的轉變,激動地加快了語速。

  上世紀50年代,劉國樞在“為革命工作和人民創作”的強大信念指引下,創作了他至今引以為豪的三件油畫作品:關注工人生活的《送飯》,以及歷史戰爭題材的《紅軍到川北》《飛奪瀘定橋》。“後來我回頭再來看這幾幅作品,竟不太敢相信是自己所作。”

  “就説1959年創作的《飛奪瀘定橋》吧,每一筆的力量,都像是自己也豁出生命與戰士們並肩作戰一樣。”因為心中有強大信念,所以虔誠,所以執著,劉國樞將創作過程變成為不怕困難、知難而進的戰鬥。老人回憶,為了更好地呈現勇士們的英姿,100多米的懸索橋,他走了不下200次,跨越時空身臨其境去體會那場戰鬥。

  “我熱愛畫畫,又因為有信念和責任感,所以我盡全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這是特別幸福的事。”劉國樞説,生命短,藝術長,很遺憾自己退休後對黨和人民所做的貢獻越來越少。但他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青年藝術家們:如果你面對自己內心執著而熱愛的事情迎難而上,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佳作。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4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