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距今約4.36億年 重慶有了首個“科”級古生物命名單位

濱海涌洞魚化石照片。新華網發(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濱海涌洞魚復原圖。新華網發(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新華網重慶3月4日電(韓夢霖)3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關於重慶秀山發現的全新魚化石類型——濱海涌洞魚的研究成果於2月2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上發表。該文章通過比較解剖學、系統發育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濱海涌洞魚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位置,並以此建立了重慶市迄今首個“科”級古生物命名單位,同時命名了新的“屬”和“種”名。

  據介紹,依據系統分類法,生物根據分類等級的高低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位置越靠前,其等級越高。新命名的濱海涌洞魚在系統分類學上屬於動物界、脊椎動物亞門、無頜超綱、盔甲魚亞綱、真盔甲魚目、涌洞魚科、涌洞魚屬、濱海種。脊椎動物根據是否有上下頜分為無頜超綱和有頜超綱,盔甲魚屬於無頜超綱,是中國志留紀和泥盆紀特有的生物,它們有寬大的頭甲,缺少偶鰭,模樣與一般印象中的魚類有較大的區別。盔甲魚類的研究對揭示諸多脊椎動物早期演化的歷程,特別是脊椎動物頜的起源非常重要。

  濱海涌洞魚化石於2020年7月,發現於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涌洞鎮約4.36億年前的早志留世地層中,比2021年報道的重慶最早的有頜類魚化石—袖珍邊城魚(約4.23億年前)還早一千多萬年,是重慶迄今時代最古老的魚化石。研究團隊在實施古生物化石保護項目過程中,在一塊岩石露頭中發現了多達20余個的盔甲魚頭甲。系統發育分析顯示,濱海涌洞魚屬於真盔甲魚類之中,介於中華盔甲魚類和“真盔甲魚簇”兩個重要形態類型之間的過渡位置,填補了二者間的形態學鴻溝,使真盔甲魚類形態演化脈絡更為清晰。

  文章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敏介紹,志留紀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期間構造運動劇烈,地球環境強烈波動,形成了三套紅色的地層,被稱為“紅層”。這些紅層是地球歷史上重要的全球性構造事件——加裏東運動的地質記錄。長期以來,由於這些紅層中化石稀少,被地質學家稱為“啞地層”,其地質時代也因而飽受爭議。濱海涌洞魚作為其中較原始的分子,在重慶海相紅層中的發現,一方面填補了這些紅層的古生物化石空白,另一方面為華南地區志留紀地層的精細劃分與對比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具有重要的地層學意義。

編輯: 李華曾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2112843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