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牢記囑託加油幹

  2月10日,大量集裝箱整齊有序地擺放在果園港等待吊裝。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2021年3月31日,長江銅鑼峽呈現出“綠水青山生態路”的美麗景觀。(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鐘志兵/視覺重慶

  2月24日,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游人在美麗寬闊的鄉村道路上騎行。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到重慶視察;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帶着對重慶人民的親切關懷,帶着對重慶發展的熱切期待,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近年來,總書記對重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明確“兩點”定位,指明“兩地”“兩高”目標,提出發揮“三個作用”,謀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等。

  全市上下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埋頭苦幹、勇毅前行,重慶各項事業邁上新&階,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幹部群眾精神狀態積極向上、經濟社會發展穩步向前。三千多萬巴渝兒女正堅定不移沿着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把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

  全國兩會在春天如約而至,重慶代表委員肩負全市人民的重托,豪情滿懷進京參會。重慶日報從今日起推出《牢記囑託加油幹》專欄,邀請代表和委員暢談交流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對重慶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的生動實踐,一起描繪未來廣闊的發展前景,為新時代重慶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兩點定位

  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

  牢記“兩點”定位 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指出,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為重慶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明確了戰略定位。

  旗幟決定方向,實幹成就未來。圍繞“兩點”定位,重慶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把戰略定位轉化為發展優勢,轉化為一個個可圈可點的成績。今年1月下旬,2021年重慶經濟運行“成績單”出爐: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7894.0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兩年平均增長6.1%,經濟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面向“十四五”,重慶如何牢記“兩點”戰略定位,在積極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重慶新發展?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圍繞“兩點”抓細化落實,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全國人大代表、渝北區委書記於會文説,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既是戰略謀劃,又是方向指引;既定目標任務,又教方法路徑。渝北作為全市的經濟大區,必須幹在最實處、走在最前列,不打半點折扣、不講任何條件,全面落實總書記的殷殷囑託。

  “圍繞‘兩點’定位,我們注重細化落實。”於會文説,渝北區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大區、高水平開放的臨空大區、高能級策源的科創大區、高品質生活的城鄉大區,奮力打造成渝地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標杆城區。這些細化舉措,服從服務於“兩點”定位,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在落實“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上,渝北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提升産業能級,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總量質量和在區域經濟格局中的分量。在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上,充分發揮臨空這一比較優勢、首位優勢,加快構建以機場為核心的“空鐵公水”多式聯運交通集疏體系,努力成為在西部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示範窗口。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上,渝北將擦亮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兩塊“金字招牌”,推進産城景深度融合、農文旅一體結合。另外,還將加快建設川渝高竹新區,打造區域協作高水平樣板,積極探索跨省域一體化發展的改革經驗。

  建綜合立體交通網,為“兩點”構建戰略支撐

  “落實‘兩點’定位,交通要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市交通局局長許仁安説,重慶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重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慶將積極補短板、強弱項,努力提升內聯外通水平,加快構建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許仁安介紹,在持續拓展對外大通道方面,重慶將努力打造成為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為此,重慶將統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加快構建出海出境大通道。在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方面,將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優勢,推動形成“市內雙樞紐協同、成渝四大機場聯動”的機場格局。

  許仁安&&,在鐵路方面,除全力推進“米”字型高鐵網建設外,將加快實現1小時成渝雙核直連、3小時毗鄰省會互通、6小時北上廣深通達。我市將科學謀劃川渝間城際鐵路網、重慶市域(郊)鐵路網、城市軌道網建設,推進四網融合發展。在公路方面,將加快建設“三環十八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加密升級幹線公路網,暢通毗鄰地區四好農村公路“微循環”。水運是重慶的傳統優勢,我市將積極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構建“一幹兩支六線”航道體系、“三樞紐五重點八支點”港口集群。

  許仁安説,今年還將新開一批跨省城際公交、同城公交、小巷公交,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交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強化政治擔當和歷史責任,更好地在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説,重慶通江達海、承東啟西、連接亞歐,發揮着縱深輻射的重要作用。落實“兩點”定位,重慶需要不斷強化政治擔當和歷史責任,更好地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長江航運目前還存在三峽樞紐通過能力不足、港口岸線集約化水平不高等困難,他建議進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航運供給體系,推進長江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逐步提升航運服務水平。中歐班列目前面臨國際經濟形勢衰退、地緣政治格局動蕩等壓力,他建議全面審視中歐班列發展戰略,對下一步發展目標、階段任務、重點工作進行綜合統籌、多管齊下、協同發力,全面提升中歐班列運營質量水平。在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方面,他建議聚焦跨系統化物流組織功能,設立國家級國際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聚焦國際化物流協調功能,建立高層間協商對話機制;聚焦協同化物流運營功能,建立省際聯席會議機制。

  王濟光還建議,建立企業間戰略聯盟機制和物流信息服務&&,做強通道物流組織運營公司,推動制定統一的國際貿易新規則新標準,進一步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輻射帶動能力,讓重慶更好地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兩地目標

  內陸開放高地 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推動“兩地”建設 重慶真抓實幹加速跑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重慶要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重慶的深切關懷、殷切期望。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重慶加快推進“兩地”建設。近年來,重慶大力實施內陸開放高地建設行動計劃,在內陸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進一步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水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邁進新時代,重慶將如何紮實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代表委員踴躍建言獻策,以實際行動推動“兩地”建設加速跑。

  努力打造內陸開放空中門戶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曾任重慶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的譚平川&&,重慶地處內陸,機場是重慶對外開放的窗口,應充分發揮航空在內陸開放中的“先導性”和“驅動性”作用,加快航空功能性&&和開放通道建設。

  譚平川説,近年來,重慶機場集團持續深入打造航空功能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拓展航線網絡,拉近了重慶與世界的距離,有力地增強了重慶全球影響力和要素集聚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重慶建成投用了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江北機場成為中西部地區率先“擁有三座航站樓、三條跑道同時運行”的機場。在國際航空樞紐打造方面,截至2021年底,江北機場已累計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06條,與35個國家實現了通航。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衝擊影響全球民航的情況下,江北機場保持增長趨勢,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576.6萬人次,位居全國第四。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達到22萬噸,連續十年保持西部地區首位。

  目前重慶機場正加快推進T3B航站樓和第四跑道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重慶新機場相關工作,努力構建“市內航空雙樞紐協同、成渝四大機場聯動”的世界級機場群,大力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

  用好數字經濟“新引擎”

  全國人大代表,渝北區委常委、副區長,曾任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副局長的楊帆認為,擴大高水平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高效運轉、暢通無阻。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打破時空限制,延伸産業鏈條,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楊帆説,從國家層面看,通過優化數字基礎設施和應用的空間布局,有助於形成數據自由流通、按需配置、有效共享的全國性要素市場,有助於在中西部地區打造新的數字經濟增長極。從業界反應看,大型數字經濟企業積極開展全國性算力資源布局,業務中心“向西轉移”的大趨勢已逐步形成。

  之前楊帆提出的“支持重慶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建議被國家發改委採納。2021年5月,國家發改委宣布正式啟動成渝等8個國家樞紐節點建設,今年2月建設方案正式批復。

  楊帆&&,一旦抓好本輪“東數西算”國家大戰略的機遇,對於重慶形成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先進計算、邊緣計算等數字産業集群將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對於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也有極大益處。建議重慶進一步加快推動數據共享與開放、加快打造“三融五跨”的應用場景、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國家“數據靶場”、國家“數據交易流通中心”等落戶重慶。

  協同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這幾年,我多次帶領團隊深入三峽庫區調研環境問題,最直觀的感受是重慶三峽庫區乃至整個長江上游山更青了、水更綠了,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説,這是把總書記殷殷囑託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最生動的實踐。

  生態一直是謝德體關注的方向,他曾從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碳中和、跨界河湖聯防共治等方面提交建議。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再次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謝德體感到十分振奮。他建議長江經濟帶有關省市依據長江保護法,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制定、規劃編制、監督執法等方面建立協作機制,進一步明確執法聯動區域,細化監督執法協作,協同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推動三峽庫區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實現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統一,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嘉陵江航道管理處北碚航道站站長王小萬説,這些年,重慶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江水越來越清澈,綠色成為“兩江四岸”最美底色。

  “我們航道站有句俗話——‘小河漲水大河滿,嘉陵清澈長江美’,保護長江必須抓住每個細節,才能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王小萬介紹,比如以前疏浚河道“挖高填低”,把河道裏凸起的沙堆挖掉填埋凹處。這種方式影響河道凹處的水草和魚類,破壞生態。後來就改進了疏浚河道方式,將所挖河沙運上岸。

  王小萬説,如今他們借助無人機、無人船、船舶夜間巡航、重點地段布設數字監控等科技化手段,開展常態化航道生態保護巡查,對破壞航道設施及生態環保的違法行為及時取證並移交相關執法部門處置。下一步將大力推進智慧航運建設,推動航運公共服務逐步由“汗水型”往“數字化”轉變,加強支流航道科技創新和技術開發,有力推動航運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既要“綠水青山” 又要“金山銀山”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府參事張洪説,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為重慶新時代發展定嚮導航,賦予了重慶確保三峽庫區生態安全和保護長江母親河的重大歷史使命,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這幾年,重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全面推行河長制、林長制,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減污治污,強化節能減碳,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今年張洪帶來了相關提案,希望加快解決長江經濟帶“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

  張洪説,長江經濟帶覆蓋全國11個省市,人口和地區生産總值在全國的佔比均超過40%,但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價值轉換上面臨諸多瓶頸。特別是相比長江中下游地區,上游地區綠色優勢的轉換率較低,協同發展能力持續低下,“綠水青山”本底強、生態資本産出弱的矛盾較為突出。

  為此,張洪在提案中建議,建立多元化、系統性的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體系。從全國層面構建“橫向生態補償與縱向生態補償有機結合”的運作體系,最終建立以幹流跨界斷面水質為主、向中上游地區傾斜的補償資金分配標準,從而形成系統化的生態補償制度。同時建議打破沿江産業發展慣性,協調沿江産業布局,根據長江上中下游的自然特點差異,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沿江替代産業創造條件。

  兩高目標

  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造高品質生活

  瞄準“兩高”目標 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

  重慶牢記囑託,心無旁騖,保持清醒,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引領,讓高質量發展步伐更加堅定。

  重慶立足實際,尊重規律,抓住民生這個牛鼻子,為老百姓創造高品質生活,讓“近者悅遠者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在新征程上,如何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三方面發力推動高水平建設科學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微納製造與系統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飛認為,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內在要求,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可以從三個方面共同發力。

  一是布局建設戰略性科技力量。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等戰略性科技力量,系統推進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的規劃、論證和建設工作。

  二是引進高水平科研機構。支持一流高校共同舉辦新型研發機構,規範有序開展産學研深度合作,辦出成果、形成特色,帶動高校“雙一流”建設,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培養青年科研人員骨幹。深入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引進急需、緊缺的高技術人才,突出品德、能力、業績、貢獻評價標準,培育出一支挑得起大梁的青年骨幹人才隊伍。

  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認為,高質量發展一定是綠色、低碳的發展,社會友好型的發展。近年來,小康集團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公司業務全面向新能源汽車轉型。

  張興海説,我們推廣綠色製造方式,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由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轉型,從而在製造端減少了碳足跡。我們推動産品革新,由傳統汽車向智能電動汽車升級,從而在使用端減少了碳排放,為改變社會能源消費結構,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努力。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動製造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張興海説,我們積極探索汽車産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趨勢,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與全球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先企業華為進行深度跨界融合,推出了新一代智能電動汽車,促進了人與車、車與車、車與環境的互聯發展,使汽車成為人們的智慧移動夥伴,給人們帶去了更具互動性、更加便利、更高品質的出行體驗。

  把高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工程統籌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順多利機車有限責任公司機加部副經理鐘正菊認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強調要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快提升勞動者的技能素質,這對産業工人來説是寶貴的機遇。

  鐘正菊説,通過對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10多個重點行業的技能型人才隊伍調研,她發現産業工人中的高技能人才很少,難以滿足“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升級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高技能人才數量、質量、結構與國家發展要求存在差距。

  鐘正菊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應繼續推動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工作,&&具體措施,加強機制建設、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全面考慮技能人才的家庭和生活需求,建立完善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規範,創新技能人才評價模式,暢通産業工人職業上升渠道,把優秀産業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工程進行統籌管理。特別是要讓民營企業的産業工人在社會上得到更多尊重,待遇有所改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高技能人才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

  創新科技産品與服務讓生活更美好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璞雨為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高鈺認為,以人為本的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民生領域,科技産品與服務的創新應用,更是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高鈺説,近年來,她一直圍繞如何推動科技賦能民生領域提出建議。比如2019年她提出的駕駛證和行駛證數字化建設和應用,這項工作從2020年開始在部分省市試點,去年全國廣泛推廣電子化駕駛證。又比如加快數字技術在個人證件事務辦理中的應用建議,重慶政務應用App和小程序“渝快辦”“渝快碼”對此進行了落實。

  高鈺&&,今年兩會,她將繼續在數字經濟方面提出監管“元宇宙”産業、用算法審計對互聯網&&進行監管,以及打擊偽科普傳播等建議,持續助力全市科技創新再上新&階,更好地落實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高”目標。

  食品安全監測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戎蓉説,健康是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要素。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國家發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內容。

  戎蓉&&,近年來,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協同努力,重慶在維護人民健康、賦能美好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十三五”末,重慶市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15歲。當前,重慶正堅持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堅持多病共防。繼續保持無甲類傳染病報告,報告乙類傳染病持續下降;建成免疫規劃信息系統,為新冠疫情防控和新冠疫苗接種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圓滿完成地方病專項防治三年攻堅行動,慢病示範區建設、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城鄉飲用水水質監測、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職業病防治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從健康出發,民生落腳,為老百姓帶去更多、更廣、更公平的健康福祉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戎蓉説,疾病預防控制關乎大眾健康,關乎經濟社會發展,關乎國家安全,建議持續加強疾控人才隊伍建設,多措並舉保持疾控隊伍的穩定性,加大對各級疾控中心的運行投入,不斷提升其服務能力。

  居住環境、文化生活、政務服務越來越好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永輝超市有限公司黨委辦公室主任華曉麗説,重慶作為大城市大農村並存的直轄市,近年來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全力以赴為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這體現在居住環境、文化生活、政務服務等方方面面。舉個例子,重慶老舊小區量大面廣,過去,老街巷、筒子樓年久失修,缺少公共服務設施,旁邊一些“邊角地”還經常被人開墾來種菜或傾倒垃圾,人居環境堪憂。對此,重慶下大力氣進行“城市有機更新”,不僅為老舊小區“換裝”、加裝電梯,還將大量坡、坎、崖“邊角地”改造為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建起免費“健身房”。又如,重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山更綠了、水更清了,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6天,人們看到藍天也不覺得稀奇了。

  華曉麗&&,今後,我們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統籌做好城市、鄉村兩篇文章,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紮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大家更有品質地生活、更幸福地生活。

  本報記者 張珺 戴娟 顏若雯 周尤 羅靜雯 陳國棟 王亞同 何春陽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4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