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九江。記者 王亞同 攝\視覺重慶
人物名片
白九江,男,四川華鎣人,1974年生,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三峽考古、重慶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巫山大溪遺址、重慶古城門城墻調查等重要考古工作,其中巫山大溪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曾兩次榮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所帶領團隊獲2020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特別獎。
不久前,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重慶巫山大溪遺址成功入選。那一刻,作為大溪遺址考古的深度參與者,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十分欣慰。
“大溪遺址凝結着數代中國考古專家們的共同心血,我只是有幸參與其中。”近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白九江一起走進他的“田野春秋”。
1996年,白九江從南京大學考古係畢業,後進入到重慶文物考古所(現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多年來,白九江投身於重慶地區考古事業。長期漂泊在外,經常風吹日曬,田野考古的艱辛往往令很多人望而卻步,但白九江卻沉浸其中,參與了一項項重大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産保護研究項目。
巫山大溪、豐都玉溪坪、冉家路口等遺址、墓群,三峽工程、烏江彭水電站等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設文物調查與保護,重慶古城門城墻調查、重慶水下文化遺産調查研究……20多年來,白九江領隊主持近30項田野考古項目,撰寫考古報告40余篇,獨著、合作出版專著10餘部,發表各類研究論文50余篇,在重慶考古中填補了大量空白。
談起多年的考古經歷,白九江記憶猶新的還是大溪遺址。
“大溪文化的遺址廣泛分佈於三峽地區、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地區,距今6500-5300年。”白九江介紹説,大溪遺址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是重慶境內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溪遺址位於巫山縣大溪鄉大溪村。20世紀20年代,大溪遺址被國外探險者發現。1958年起,幾代國內文物工作者對大溪遺址先後進行多次考古發掘。2000年起,為配合三峽工程建設,市文物考古所組織專業力量對大溪遺址持續進行了大規模考古勘探、考古發掘工作。
“大溪遺址的海拔,意味着在三峽工程蓄水後將永沉在庫底。”白九江説,為在遺址被淹沒前再探究其價值,國家將其列為三峽地下文物A級發掘點,在淹沒前進行最後一次發掘。2000年,剛參加工作沒幾年的白九江,被任命為大溪遺址搶救發掘項目實際負責人。
三峽文物搶救性考古發掘時期,全國各地考古工作者紛紛前來支援,每支隊伍都爭分奪秒地工作,大溪遺址發掘現場也不例外。因交通、通訊極為不便,大家只能自帶行李、工具長期駐紮。受場地限制,駐地與發掘現場分別在河流兩岸,白九江和同事們只能每天坐船往返。雨季時常會遇到洪水,隊員們乘坐的小船往往隨江水漂流。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家硬是咬着牙堅持了4年,最終如期完成考古發掘任務。
近年來,國內考古界對大溪遺址的研究取得新突破。其中,白九江帶領的研究團隊一邊發掘,一邊深入開展文物研究,揭開了大溪文化屈肢葬俗的神秘面貌,首次從地層關係上確認了考古學上的大溪文化、玉溪坪文化、中壩文化的先後關係,並開展遺傳基因考古研究,為了解人群結構和與現代人群比對奠定了基礎。“此次大溪遺址入選,得益於學界對這座遺址的研究不斷深入,成果不斷涌現,這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考古報告的整理和出版,更加注重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白九江説。
現在,白九江和他的團隊在深入開展考古研究的同時,將重心向文物修復、成果創造性轉化、文旅融合發展的方向傾斜。“重慶三峽考古出土了18萬餘件文物標本,目前,我們正在開展文物修復行動。”白九江介紹説,修復後的三峽出土文物將進一步得到展示和活化利用。
2018年底,白九江被任命為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院長(主任)。2019年入選“重慶英才·名家名師”後,白九江充分發揮帶動作用,借助重慶“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帶領團隊成立了“英才工作室”,牽頭組織英才團隊人員申報各項科研課題,建立專家精準&&服務機制,團隊文物修復保護關鍵技術成果獲2020年度重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同時,白九江還將更多精力投入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牽頭開展了三峽工程消落帶、基本建設文物保護、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大遺址和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和方案,並從制度建設、管理體系等方面,帶領團隊開發文物巡查系統、考古管理信息系統,推進文物科技保護、科技考古關鍵技術研究,並致力於讓文物“活起來”、考古“火起來”,更多惠及廣大群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