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團隊成員正在做實驗。(重醫供圖)
近日,第六屆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會召開,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榮獲“第六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評選活動由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聯合組織,重點表彰在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學術技術領域涌現出來的創新型人才。
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什麼能獲得這樣的榮譽?實驗室裏會有什麼樣的故事?日前,重慶日報記者走進該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一系列新冠病毒科研成果在全國領先
今年11月,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一篇重磅論文。該論文表明,由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教授牽頭的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新冠病毒應急攻關團隊,尋找到3個對德爾塔等新冠病毒多種突變株都發揮出強大阻斷性作用的抗體,相關臨床藥物也在研發中。
這只是黃愛龍團隊對抗擊新冠病毒研究的成果之一。截至目前,團隊還有3篇關於新冠病毒的科研論文在《自然·醫學》發表。
時間回到2020年1月21日,國家衞生健康委確認重慶市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當天,團隊就決定,開展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科技攻關。
“當時國內已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核酸檢測試劑産品,但免疫診斷試劑還是空白。”黃愛龍回憶,與其做“N+1”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因此,團隊把主攻方向聚焦在新冠病毒抗體的化學發光檢測試劑研發上。
僅僅40天后,團隊研發的全國首個新冠病毒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就獲批上市。截至目前,相關4款試劑産品已在全球捐贈、銷售上億人份,在全國超過1000家重點醫療機構及10余個海外國家應用,為國內外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貢獻。
不僅如此,團隊還在萬州地區開展流行病學研究,深入分析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流行特徵;率先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感染者抗體的應答與演變規律,為基於抗體的新冠診斷提供理論依據與參考標準;以學術論文向全球介紹我國在疫情防控中經驗、措施與成效,為他國同類地區制定防控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一系列領先的研究成果,讓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備受關注。
在乙肝和艾滋病領域獲得系列創新性成果
為什麼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黃愛龍認為,這和團隊此前關於乙肝研究的基礎密不可分。
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由黃愛龍從2007年開始組建,在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方面,已耕耘多年。
中國是乙肝感染人數比較多的國家。對乙肝病毒的檢測和阻斷,一直是全世界尚未解決的難題。因為乙肝病毒存在於肝臟的細胞核中,殺死病毒往往會導致肝臟細胞也同時損毀。
乙肝病毒到底有沒有被清除?怎樣對體內的乙肝病毒進行準確的檢測?傳統的兩對半不能精準檢測;做肝臟穿刺可以較為準確地檢測病毒,但不能時不時對病人做肝臟穿刺。黃愛龍告訴記者,“自古華山一條路”,但若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事情可能就會有轉機。
於是,黃愛龍團隊選擇用另外的途徑對乙肝病毒進行檢測並進行相應的阻斷性藥物研發。如今,他們在乙型肝炎病毒cccDNA轉錄調控機制研究,以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化合物篩選等方面,已獲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不僅如此,他們對艾滋病的研究也有新成果。此前,對艾滋病患者常見的療法是“雞尾酒療法”。這種療法將多種抗艾滋病藥物混合在一起使用,療效不錯,但副作用較大。
團隊經過實驗證明,對艾滋病潛在患者在暴露前使用一種噴劑,具有阻斷作用,可以降低艾滋病感染和傳播風險。
事實上,聚焦重大傳染性疾病發病機理及綜合防治研究領域,實驗室獲得”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2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1項。近5年,團隊已累計發布SCI論文252篇,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7項。
搭建“梯隊化”人才隊伍,構建交叉複合型研究團隊
“我們研究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40歲。”黃愛龍介紹,該團隊現有成員50名,教授(研究員)27名,具有博士學位的35名;擁有國家級人才2名、市級人才8名,重慶市高校創新群體2個。
組建之初,團隊只有幾名成員,後來陸續從全國各地引來很多人才,分別從事生物信息、免疫應答、病毒分析、藥物篩選等方面的研究。
“我們來自不同的學科、專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多年的磨合中,團隊已形成一種文化、精神,就是把個人奮鬥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拼盡全力攻堅克難,向科學要答案。”該實驗室副主任陳娟説。
陳娟在2011年從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畢業後,受黃愛龍邀請從香港回到重慶。目前她已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重慶英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等稱號,不僅有相應的科研經費資助,還有“人才卡”,孩子就學、家人就醫都很便捷。
此外,實驗室還有2個年輕學者被納入重慶英才·拔尖人才計劃。“目前團隊有六七名博士後,是重要的戰鬥力量和人才儲備庫。”陳娟認為,基於重慶良好的人才政策,實驗室已陸續搭建起“梯隊化”的人才隊伍。
對未來,黃愛龍信心滿滿地&&,目前團隊處於“半山腰”,正在努力“走上坡”。他們將圍繞科技強國、健康中國的目標,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持續為世界醫學發展貢獻“重醫力量”。




